中站区曾是我市现代工业的摇篮,因煤而兴。然而,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不景气,中站区也因煤而痛,失业成为最大之痛。
对此,中站人并未怨天尤人,而是权力下放,职能延伸,打造较为完善的就业“蓄水池”;创业带动,就业联动,打造极具活力的就业“孵化器”;全程代办,高端培训,打造富有特色的就业“温馨园”。
该区区委书记王付举说:“面对工业转型中的工人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学生毕业等多重就业压力,中站区强力打造充分就业工程,创新就业服务体系、载体、方式,正在成为创业的沃土、就业的乐土。”
近年来,该区就业率一直在全市领先,该区人社部门连续多年获得省、市人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和顺社区还被评为国家充分就业社区;在我市唯一建立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受到国家人社部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近日,记者到中站区和顺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采访,只见宽敞的服务大厅里,醒目地悬挂着七个标牌,内容分别为便民服务、培训服务、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社会保障卡发放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小额贷款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七项服务,七个窗口,群众办事方便又快捷。
为方便群众就业,该区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网络作为工作重点,在家门口为群众开展就业服务。建设覆盖全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是下放权力,职能延伸。为此,从2012年8月开始,该区按照“八个统一”标准,建成48个村级人社服务站(包括全区13个社区、35个行政村),及时研究出台工作方案,将区人社部门可以下放的权力、下沉的职能全部下放、下沉入驻。各村级人社服务站均配备专职人员,落实待遇、购置设备、规范服务,利用大屏幕、QQ群、微信等多种媒介,积极服务城乡居民就业创业。
村级人社服务站完成了辖区内所有居民基本情况、劳动力情况的走访调查和信息录入,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各类信息“一键明了”。同时,各村级人社服务站联系各类企业,全方位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发放宣传资料,开展职业介绍,搭建了有效的用工平台,并组织居民参加厨师、家政、电脑、电焊等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全程服务群众顺利就业、成功创业。2013年,该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项目通过省级评审,今年年底全面建成投用后,将建成区、街道、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
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孟佳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服务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随着区人社部门的权力下放、职能延伸,实现了服务面对面,扩大了就业面,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如同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不断注入就业汩汩清流,就业资源不竭,就业渠道畅通。”
记者在该区怡光市场采访,看到市场门口赫然悬挂着“创业孵化基地”牌匾。该区就业局局长刘春阳告诉记者,该市场有386人开商铺创业,带动600多人就业。整个市场就是一个就业“孵化园区”,创业人群在实现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该区大力倡导的就业模式。该区把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来打造,全方位扩大基地规模,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催生、招商引资引入等途径,促进了中小企业总量的较快扩张。该区一是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信息、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二是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缴税、劳动等代理服务;三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交流、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物业管理等服务。
该区一系列创业扶持举措让创业人员如鱼得水、生意兴隆。“创业之星”刘继红开办的装修部面积有近千平方米,目前带动50多人就业,他除了享受该市场提供的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外,还在该市场的运作下又获得低息贷款10万元。
据悉,目前该区正在建设西部工业原料城、物流金融港,一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高效、成效明显的新式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区”正在形成,预计可以带动数千人就业。
除了市场性的就业“孵化园区”外,该区还建立了街道、合作社式的就业“孵化器”。记者在和顺社区看到,沿着社区街道两侧建立的门面店铺有20多家,创业及带动就业人员上百人,该街道也被命名为就业“孵化街”。记者在“创业之星”赵卫军开办的百姓超市看到,这里商品齐全,环境幽雅,安置了3名就业人员。
该区龙翔街道富民饲养合作社也是一个就业“孵化器”。饲养大棚建成7座,面积达1280平方米,吸引龙洞村32户贫困群众入区当工人,每名工人月收入近2000元。
记者在该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看到,前来登记就业的区内外农民工络绎不绝。据悉,随着位于该区的西部工业集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外来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到中站的经济建设中来,为了更加及时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合法劳动权益,解除他们在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办理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并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更好地服务大型搬迁小区居民,该区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于2014年10月投入使用,是我市第一家成立也是目前唯一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中心。
该服务中心设立了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培训服务、社会保险服务、便民服务等多个服务窗口和劳动维权工作室,建设了多功能培训教室、创业培训教室和电脑培训教室。该服务中心为进城农民工、小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劳动权益维护、农民工工资卡办理、社保卡发放以及水电气缴费、家政、租房、托老养老等多项便民服务。
在该中心二楼培训教室,70多名居民正在接受电子商务培训。市内某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参训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就有20多人。据了解,由于这里的培训教室设施齐全、达标规范,经这里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率达90%以上,月平均工资超过3000元。
去年12月11日,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来该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基础设施、相关制度、服务项目、工作成效等,并对该区通过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整合相关人社服务职能、提高人社服务效率、切实保障农民工及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等做法予以肯定,称该服务中心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温馨园”。该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的建成使用,为提升该区人社工作服务水平、维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帮助广大农民工在中站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