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席少锋
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焦作如何转型示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叶知秋。这不,河南省沁阳金隅水泥有限公司就在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中,扮演着探路者的重要角色。2011年年底,一条循环经济示范生产线——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大掺量处置电石渣制水泥的生产线在沁阳金隅正式投产。之后几年来,沁阳金隅在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敢为人先,践行责任,坚持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向绿色化转型,主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沁阳金隅先后获得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全国节能减排先进典型企业、全国建材行业第二批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河南省“十佳”科技型最具创新力企业、质量信得过产品等多项荣誉。
一块块亮闪闪的金字招牌背后,则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沁阳金隅纳税额逐年递增,由2010年纳税2.67万元增至2015年的1443.76万元,其中,2010年筹建期缴纳税款2.67万元,2011年建设期缴纳税款85.46万元,2012年投入运行后缴纳税款265.87万元,2013年缴纳税款322.47万元,2014年缴纳税款294.57万元,2015年缴纳税款1443.76万元。
“这条水泥生产线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大掺量处置电石渣制水泥的生产线。与常规石灰石水泥生产线不同,这条生产线每年消纳工业废弃物电石渣117万吨,消化当地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其他废渣5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生产线……”沁阳金隅总经理李继芳谈起这条生产线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企业努力。GDP的增长,既不能用环保欠账来换取,也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而必须发展、降耗、减排并重,科学发展。任何一家企业,不仅要做经济效益的创造者,更要做环境保护的贡献者,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我市诸多工业企业来说,这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必为之举。今天,就让我们以沁阳金隅卓有成效的实践,看一下社会责任感强的工业企业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
循环经济也叫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当今中国的水泥工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这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经济运行方式的主流,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沁阳金隅始终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创建“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废弃电石渣、符合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标杆”为目标,秉承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实践的发展理念,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实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努力打造绿色生产线。
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是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建材企业100强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是A+H股境内境外两个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水泥制造业是北京金隅旗下最大的产业板块。早在“十二五”规划中,北京金隅就提出了在主动转型中扩大水泥板块的发展空间,将“发展协同处置废弃物的环保事业,将水泥企业建设成为城市净化器”作为水泥制造业转型的主要内容,为此率先在国内探索出水泥企业与化工企业协同发展的新路,无害化消纳电石渣。
沁阳金隅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组建成立的,是北京金隅在中原地区建设的第一家控股水泥企业。沁阳金隅成立于2010年3月,由北京金隅与昊华宇航本着合作双赢的原则共同出资设立,位于沁阳市产业集聚区,投资总额3.9亿元,建设日产2500吨熟料综合利用电石渣制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熟料77.5万吨、高标号水泥100万吨。沁阳金隅通过产业循环组合,将聚氯乙烯生产中乙炔工序排出的废弃物电石渣全部作为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不仅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高质量水泥,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走进沁阳金隅厂区,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条醒目的横幅标语: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环保企业。2011年4月,沁阳金隅日产2500吨熟料综合利用电石渣制水泥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经过短短8个多月的连续奋战,2011年年底,沁阳金隅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目标,创造了国内同类生产线建设周期最短的新纪录,并在全国同类型生产线中率先实现全面达标达产。
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沁阳金隅大掺量处置电石渣制水泥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广泛应用,提升了生产线的装备水平,增强了其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沁阳金隅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围绕打造国内循环经济示范生产线的目标,提出了工艺优中选优、设备成熟可靠的思路。针对生产线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沁阳金隅对项目技术路线、工艺方案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和考察,先后实行了烘干破碎机改进、原料磨和煤磨采用辊式磨、窑尾收尘在国内首次采用袋收尘、补燃炉采用立式炉型等创新措施,生产线的设备配置先进、可靠,为企业的正常运行、降低消耗、环保达标等夯实了基础,保证了项目工艺技术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的活力源泉。沁阳金隅紧密结合电石渣制水泥的特性,通过实施改变电石渣输送及烘干的传统工艺,实行不同于传统石灰石生产线的生料制备和配料方案,采用独特的预热分解方式等多项技术革新措施,解决了湿电石渣输送稳流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烘干破碎系统故障率,逐步实现了生产稳定、连续、优质、高效运行。李继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目前,沁阳金隅已总结出了电石渣制水泥生产线工艺操作经验和相关数据,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完全具备了为同行业同类型生产线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2013年,沁阳金隅获得了《自清洁双轴搅拌机》和《高温烟气分流装置》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5年,沁阳金隅又获得了《利用电石渣生产硅酸盐熟料的方法》一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在同行业中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在全部消化昊华宇航电石渣的基础上,沁阳金隅积极寻找替代原材料,最大化发挥水泥窑炉处置工业废渣的潜能,践行社会责任,发展循环经济。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人员不辞辛苦的奔波于周边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各种废弃物的性能和分布情况,反复试验、总结。目前,沁阳金隅每年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及周边企业铝矿采矿废渣、铁矿选矿废渣、淤沙、粉煤灰等10余种工业废渣50余万吨,还大量使用矿渣及其他企业废弃不用的高镁废石,开发了磷石膏等各类废渣应用技术。2014年,沁阳金隅还成为河南省首家利用水泥窑无害化、规模化处置污染土的企业。沁阳金隅对各类废渣的综合利用,既实现了变废为宝、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成本、改善了水泥性能,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的标杆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熟料中达84.2%,水泥P.C32.5中70.5%,水泥P.O42.5中80.0%。沁阳金隅生产线通过了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沁阳金隅综合利用电石渣制水泥项目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沁阳金隅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沁阳金隅始终秉承“发展循环经济、践行社会责任、打造绿色环保企业”的目标和宗旨,将清洁生产的理念纳入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各个环节,清洁生产由随机性被动式管理转变为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主动式预防管理。通过强化节能专项考核、环保专项治理、节能减排专项研发资金等措施,沁阳金隅在水泥可比综合电耗、熟料可比综合煤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脱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等方面,走在了水泥企业的前面。42项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沁阳金隅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年可节约用水1300吨、节约用电48.6万千瓦时、节省原料205.7吨、节约原煤10186吨;年可减少烟(粉)尘排放11.2吨、减少SO2排放1.45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31吨、减少氟化物排放0.013吨、减少固废排放10吨。2015年10月,在全国水泥玻璃陶瓷产业节能减排先进典型企业的评选中,沁阳金隅成为11家节能减排先进企业之一。
目前,水泥行业承担着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消纳功能,一方面,水泥总产量的35%以上是采用的不同种类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消纳总量超过8亿吨;另一方面,利用水泥窑可以协同处置其他固体废弃物,如危险废弃物、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电石渣等。为此,沁阳金隅提出:将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追求的方向,将打造国内同行业标杆企业作为奋斗目标,计划利用已积累的处置工业废弃物生产经验,将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弃物作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真正将企业建成“城市净化器、政府好帮手”,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莫道春色独偏爱,用心浇灌花方红。一张循环经济的绿卡、可持续发展的名片,镌刻在沁阳金隅充满生机的企业发展史册上。沁阳金隅致力于协同处废环保事业,打造循环经济示范生产线、绿色水泥的发展理念,已经在中原大地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沁阳、美丽焦作、美丽中原建设作出一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