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孝亲敬老、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让崇德向善成为主流,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武陟县小董乡在打造“德孝之乡”品牌,发扬孝亲敬老、崇德向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该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5月6日,在母亲节到来前夕,武陟县小董乡贾村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感恩母亲传承孝道献爱心”活动,为母亲们健康义诊、表演节目、捐款捐物、举办饺子宴,还为有三代母亲的家庭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礼品,传承德孝文化,弘扬崇德向善精神。
今年母亲节期间,在董永故里小董乡,各村都开展了献给母亲“一台戏”“一顿饭”“一首歌”“一朵花”“一分爱”等孝亲敬老活动。小董乡党委书记高艳红说:“这是小董乡为打造‘德孝之乡’品牌,发扬光大孝亲敬老、崇德向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小董乡有忠孝美德好传统
小董乡是汉代大孝子董永的故里。董永与七仙女、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已流传了近2000年,被后人视为天下孝子的楷模。
董永出生于西汉末年,家住武陟县小董村。他自幼丧母,家境贫寒。董父病故后,因无钱安葬,董永不忍心将父亲软葬,就将自己卖身于三阳乡傅村傅员外家。从此,董永卖身葬父被传为美谈。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以孝治天下,下旨征集天下孝子典型以教化民众,建武三年也就是公元27年冬,董永经地方官员举荐,被光武帝封为孝廉,为天下孝子楷模。自此,董永的孝行名传九州,流芳百世。
小董乡作为董永故里,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董乡还是革命老区,这里曾经是原县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该乡有118名烈士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生命,该乡还建有追念、缅怀先烈纪念亭10座。
小董乡的南耿村、南归善村和大陶村现在还有孟子、关羽、孙子的后裔。
董永传说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红色老区珍贵的革命历史,都是小董乡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让崇德向善成为主流,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为了把董永故里、革命老区打造成“德孝之乡”,发扬光大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和德孝文化,提高全乡公民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董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孝文化活动,形成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政府搭“德孝”台,群众唱“向善”戏
磨庄村文化广场东边有个新建成的慈善幸福院,该院诊所、餐厅、休息室、娱乐室功能齐全;房子、铺盖、电视、空调一应俱全;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都幸福地在这里生活。磨庄村村委会主任刘有路说:“慈善幸福院是经多方筹资、群众捐款20多万元兴建的,老人们吃的米、面、油、盐、肉、蛋、奶,全是村干部分包提供的。”
“慈善幸福院是小董乡打造‘德孝之乡’搭建的平台之一。”小董乡民政所所长任利娟说,“目前,全乡20个村已建成8家慈善幸福院,入住老人135人。”
为弘扬德孝文化,让小董乡人唱好“向善”戏,小董乡创新方式方法,搭建了“七位一体”德孝文化建设平台。
开办道德大讲堂,上好“一堂课”。该乡建起了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道德讲堂16个,并定期邀请国学、慈善、德孝典型登台讲课,累计授课100多场次。
开办慈善幸福院,做好“一顿饭”。该乡建起了8所慈善幸福院,使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许多村每月都要请全村老人吃“一顿饭”表达孝心。4月23日,大陶村把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一起吃饺子宴,献上孝亲敬老的浓浓爱意。
弘扬新风正气,建好“一面墙”。该乡慈善幸福院建起了“老人慈善超市”“爱心墙”,许多慈善爱心人士把米、面、油等食物捐给“老人慈善超市”;“爱心墙”张榜公布献爱心人士名单,弘扬真善美,教育众乡亲,培育群众崇德向善的爱心。5月8日,小董乡新合作购物广场员工走进小董乡敬老院,为“老人慈善超市”送去了衣物、饮料等物资。
唱响慈善赞歌,演好“一台戏”。该乡各村还组建了12支德孝文化演出队,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大事、喜事,把群众身边的孝行善举,编成快板、歌曲、戏剧等在本村演出。5月6日,贾村举办了感恩母亲“一台戏”,为全村22个80周岁以上三代母亲同堂的和谐家庭,送上象征美满幸福的鲜花和幸运串猴,还邀请舞蹈队、文艺队,为老人表演抖空竹、民族舞、戏曲等,送上丰富的文化大餐。
评选孝子楷模,戴好“一朵花”。小董乡每年都要开展董永故里“孝亲敬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都要举行表彰大会,为评出的“十大孝子”“道德模范”佩戴大红花。截至目前,全乡共表彰“十大孝子”40名,“道德模范”65名。从2008年起,乔庄村每年8月25日都要举办慈善晚会,对全村当年考入一本、二本和县一中的学生分别给予2000元、1000元和500元奖励,表彰村里评选出来的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弘扬正能量。贾村利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传统大糖会平台,对全村的“孝亲敬老道德模范”进行表彰。
成立志愿服务队,献出“一分爱”。该乡组建22支服务队,418名志愿者长年为老人献爱心。5月5日,南王村志愿者为该村65周岁以上老人洗头、理发、义诊、建立健康档案,还组织戏迷爱好者、舞蹈队为老人送上文化大餐。爱心人士捐善款为老人送上饺子宴。在“德孝之乡”建设活动中,还涌现出了很多志愿者和义工。63岁的五保老人郭方必,利用会理发的手艺,经常走村串户,为老年人理发、刮脸。小董乡卫生院职工郭素玲长年走村串户,为老人进行义诊。
举办董永故里“孝子节”,唱响“一张牌”。该乡为叫响“德孝之乡”品牌,每年都要举办董永故里“孝子节”活动,为老人唱大戏,让老人吃大餐,为孝子披红戴花,传承孝道文化,表彰凡人善举。
“七位一体”的德孝文化建设,为小董乡人崇德向善、孝亲敬老提供了平台,在全乡形成了孝亲敬老的良好风气,凝聚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崇德向善成风气
5月1日晚,乔庄村为本村白血病患者乔立新举办了一场募捐活动,专题片《爱的呼唤》深深打动了现场每一个人,乡亲们踊跃捐款,500元、1000元、3000元,1个多小时募捐善款9.5万元。本村60岁的史大棉捐了积攒500元的低保款,一位患白血病去世者的亲属捐善款4000元,一名10岁儿童捐了10元零花钱,笔笔善款,展示了乔庄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41岁的乔立新,家有6口人,上有80岁的双亲,下有读书的一双儿女,夫妻俩勤俭持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8日,灾难从天而降,乔立新被郑州一家权威医院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治这病需要花费60多万元。当全村人把募捐的9.5万元救命钱送到乔立新手上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乔庄人救助乔立新只是小董乡人崇德向善的一个缩影。在今天的小董乡,孝亲敬老、崇德向善已经成为风气,凡人善事不胜枚举。
贾村翔胜制带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振江,每年都为该乡举办的董永故里“孝子节”和“道德模范”表彰活动捐款,村里修路、唱戏、建慈善幸福院,他也出钱,每年捐款最少有五六万元。今年母亲节,他又捐款5000元,请母亲们看戏、吃饺子。
小董乡新合作购物广场经理谢国龙,是全乡家喻户晓的“道德模范”。他得知乔立新患了白血病,送去了1万元。本县乔庙乡杜村7岁的林峰遭遇车祸,他登门送去了6000元。今年母亲节期间,他为贾村慈善幸福院捐款1000元,还带领员工到乡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
今天的小董乡,用孝亲敬老、凡人善举蔚然成风来形容实不为过。
1月26日上午,小董乡高村小学举行了“杨世贵、杨宗明爱心奖学基金”发放仪式。“杨世贵、杨宗明爱心奖学基金”是由80多岁的杨希远老先生捐赠20万元设立的,该基金的设立,成为武陟县首家“留本捐息”慈善捐赠的里程碑。
小董乡大陶村建慈善幸福院没有钱,该村孙氏宗亲商议后,把幸福院建在了孙氏宗祠里,把主祠堂和两边厢房改成了娱乐室、休息室、阅览室和餐厅。老人们在这里一日三餐不重样,幸福快乐度晚年。
小董乡南官庄村养鸡场老板薛海、面粉厂老板张火焰和钢材老板孙大群等人,为本村慈善幸福院长年供应鸡蛋、面粉和食用油,支撑了幸福院持续发展。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民族英雄,该乡10个村的群众自发捐款,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纪念亭、展览馆,追思、缅怀革命先烈。
小董乡“德孝之乡”品牌叫响了,并影响带动了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德孝之乡”的建设中来。
4月26日,焦作市人民医院专家走进小董乡北耿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还为80岁以上老人举办了集体宴。今年母亲节,武陟县总工会主席郭艳敏率领全体班子成员,请来医生、演员,走进贾村,为老人们送去了健康义诊、文艺节目和物品。
“‘德孝之乡’建设在小董乡开花结果,形成了奋发向上的强大动能。”小董乡乡长吴全新说,“全乡拼发展、拼经济、讲奉献、讲诚信、守法纪、尽孝道的人越来越多了,违法乱纪、歪风邪气越来越少了,夫妻恩爱,婆媳和谐,邻里和睦,全乡社会安定祥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古罗马时期的传记作家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记者在小董乡采访后深深感到,只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