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两辆私家车狭路相逢,A车后退数米为B车让出了通道,当B车驶过A车时,司机轻点喇叭以示感谢,A车司机同样以鸣笛的形式回应B车司机。在车流人海中生活,这样和谐的一幕并不多见,把此情此景尽收眼底的路人都不由自主地多看“礼让司机”两眼。这是笔者近日在焦作市人民路旁某小区出口看到的情景。
此事虽说不上感人,却让人心里感到暖暖的。两位司机的可贵之处在于,A车司机能根据路况迅速退让,不让交通高峰时段的车流汇聚于此,形成拥堵之势;而B车司机对礼让之举很领情,鸣笛感谢也是对礼让行为的鼓励。在“行路难时代”,当行人相互尊重、相互礼让时,这样的行为确实能为周边路人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无独有偶。近日,礼让行人的机动车车主姜贺松被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点赞。出生在香港的姜贺松,从2000年开始就在上海生活工作。姜贺松坦言:“被点名表扬很意外。”他说,自己在加拿大学车,在考驾驶证时就树立了“行人为主”的驾驶理念,他由此也养成了礼让行人的习惯。
与姜贺松不同的是,在国内行车,很多人遵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出行潜规则,这部分人认为主动礼让意味着对方可以先行一步,对于自己而言也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这种心态很普遍,在很多人看来,主动礼让是示弱的表现,且对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礼貌之举而心生敬意;相反,对方很可能会以交通博弈中优胜者的姿态从自己车旁张扬而过,傲慢之情让人生厌。
出行时懂得礼让,在姜贺松看来很正常的事情,却成了激浊扬清的新闻事件,这样的认识对比和价值判断是否能让很多国人汗颜?
汽车时代的浪潮过于迅猛,让我们有些猝不及防。跟不上节奏的城市规划、来不及培养的文明素养,很多人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都以“暴力驾驶”的形式释放在马路上。这种心态也是“垃圾人定律”的表征之一。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瞬间成为“垃圾人”的经历,只是有些人懂得克制,有些人则恣意妄为。一旦这种情绪成为我们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更多人都会被裹挟其中,难以自拔,把违章当成习惯,让文明遥不可及。
做一名“礼让司机”其实并不难,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行为条件和能力,而是忘记了向善的初心,只有多提醒自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坚守信念,与路人形成良性互动,我们的出行之旅才会更顺畅、更舒心。
当前,焦作正在扎实推进“双创”工作,而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升市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双创”,共建美好家园,每个焦作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除了文明驾驶之外,我们能为“家”做的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