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个经常性现象:在某些热点事件中,官方有关方面在公布某些“权威说法”的时候,经常遭遇各个角度的怀疑与质疑,老百姓颇有点“老不信”的习惯。
比如,最近网友爆料吉林一中学全体学生疑甲醛中毒出现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地官方的回应是“甲醛检测合格”。网友想不通了,合格怎么会出现这种群体症状?还有去年南京宝马撞车事故肇事司机被鉴定为“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遭遇网上一片质疑与嘲讽。5月10日的最新消息是: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判定,对被告人作案时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重新鉴定。
自认为权威的说法经常遭遇网民质疑,“有关方面”可能会很不爽,也经常听到官员指责媒体和网络“揪着不放是恶意炒作”。但如果梳理一起起“老不信”事件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网民们的怀疑,通常是基于常识与生活逻辑,越是反常态、反逻辑、反经验的结论,激起的非议之声就越大。而以往多起最终被证伪的反常识事件,也加剧了“此事定有蹊跷”的怀疑。
纠结之处在于:网民确实习惯以经验和常识作判断,但现实生活确实经常会有反常识、非常规的事情发生,有些事件的概率之低,确实会巧合到让你无法相信的地步。
官方需要循着常识轨道提供更充分的事实,才能说服网络围观中的“老不信”。掌握了真相还不够,还必须让真相以可信方式传播出去。网络围观经常立体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解剖一件事,一个疑点都会催生一个个想象、发酵出一串串故事,传播力度大得惊人。官方确实需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可这种独立、客观、权威是胜于雄辩的事实塑造出来的。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