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陈式太极拳、怀梆、火龙舞、四大怀药、当阳峪绞胎瓷……这些代表着厚重焦作的文化产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发出耀眼的光芒。本版从即日起开设《怀川非遗》栏目,通过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反映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飨读者。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以中华传统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来进行防身健身、养生益寿的拳术,因其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被称之为“哲拳”“文化拳”。陈式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是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家传武学的基础上,汇集《河图》《洛书》太极阴阳之学说,融入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术,汲取诸家武学之精华,创编了太极拳,并世代相传,距今已三百多年。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渐由陈氏独家之秘籍,衍变成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等诸多流派。现今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强身健体、修心养生之功效已被誉为21世纪人类最佳的健身运动方式。
陈式太极拳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拳种,是集传统文化、武术、养生为一体的优秀拳种。其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家沟位于黄河北岸清风岭上,古称常阳村。明洪武五年(1372年),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市)东土河村人陈卜率全家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两年后迁居常阳村,因陈氏人丁兴旺,且村中有三条大沟,后改常阳村为陈家沟。陈家沟所在的温县历史悠久,夏称温国,商为畿内地,周属苏忿生封邑,春秋设县。与陈家沟隔河相望是伏羲画卦台和大王庙;村西北35公里神农山下的沐涧寺,是道教上清派创始人魏华存修道之所,道家经典《黄庭经》即在此完成;村东数公里是汜水关;村南数公里是虎牢关、楚河汉界的鸿沟。加之黄河天堑,使陈家沟周边地区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三英战吕布、血洗怀庆府等重大战役发生在这里,各种武术也集聚于此,戚继光创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也在其中。太极图最早也是出现在黄河、洛水之间,“河图洛书”是周易文化的起源,也是太极文化的核心。陈家沟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太极拳的诞生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自幼受中原文化熏陶,擅长拳法,文武兼备,青年时披坚执锐,在豫、鲁、晋一代走镖征战,颇负盛名。晚年隐居陈家沟终日以《黄庭经》为伴,潜心收集研究民间武术,在长拳和养生功的基础上,根据太极文化的阴阳转换之理、《黄庭经》导引吐纳之术以及中医经络学说,将戚继光等众家武学之长融会贯通,加之平生所学,创编出一套竞技、强身、健体、益智、修为于一体的太极拳法。
陈式太极拳是中华武苑的奇葩,是东方文化的瑰宝。纵观太极拳三百多年的历史,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就号召全国人民学打太极拳;改革开放之后又为太极拳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邓小平同志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焦作市人民政府也将太极拳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向国内外宣传推广,国内演练太极拳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以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为代表的太极拳大师也走出国门,使这一武学瑰宝广播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演练太极拳者有一亿多人。
2005年8月,焦作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太极圣地”;2006年5月,陈式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7年7月,焦作市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图① 学一式练一式,学练结合。
图② 传承太极文化。
(本栏目图片文字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