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苑街道永兴屯村村民抄新社的感人事迹,还得从她照顾烈士遗属赵凤兰老人说起。
赵凤兰的丈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由于没有孩子,抄新社的丈夫从小过继到赵凤兰家当义子。嫁到丈夫家后,虽然抄新社与赵凤兰没有血缘关系,但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婆婆对待,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老人,为她养老送终。
赵凤兰身患重疾,长年卧病在床,生活非常艰辛。上世纪80年代末,老人患病住院,本来就不富裕的抄新社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8万元为老人看病。老人住院,抄新社端茶送饭,同住的病友都说赵凤兰有个好女儿,但谁也不知道,抄新社与老人的特殊关系。当时的8万元在农村能建一栋房子,但抄新社没有建房,宁愿住在“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破烂房子中,只为老人能恢复健康。
有人说抄新社有点傻,有人说她这样做不值得,有人甚至说她脑子出了大问题。“我就是不愿意看着老人受罪,不愿意看着老人受病魔折磨,我用家里的全部积蓄给老人看病,虽然别人不理解,但我觉得这样做心里踏实!”抄新社用朴实的语言,诠释朴实的行动。
在赵凤兰患病住院期间,抄新社白天务农,晚上到医院陪护老人,给老人喂水端饭、洗脚按摩,经过治疗和抄新社的悉心照顾,赵凤兰的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抄新社为让赵凤兰更快恢复健康,每天除了务农、打工外,更加尽心照顾老人。生活虽然艰难,她还是尽最大努力让老人吃好、住好。家里每次买肉,她和丈夫、孩子都舍不得多吃,就想让赵凤兰能够多吃一些。晚上,她总是先给老人铺好床,照顾她入睡。30多年如一日的操劳,很多邻居说,她这样每天从天明忙到天黑,实在是太累了。对此,抄新社却说:“赵凤兰就是我的‘亲娘’,做这些不算啥,苦点累点都是应该的。”
闲下来的时候,抄新社总是陪老人聊天解闷,希望老人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不让老人为生活操一点心。
30多年间,抄新社几乎每天不到6时就起床,扶着老人在院子里锻炼身体;老人的每顿饭都是她一勺勺喂进老人嘴里;喂药时,抄新社总是先试试水温,再把药放到老人嘴里,让老人用吸管慢慢吸水,把药送下去……
2001年,赵凤兰再次发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抄新社和丈夫坚持不放弃,精心照顾老人。但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又身患癌症,最终还是去世了。回到村里,抄新社张罗着把老人的后事安排好,为老人送终。
风风雨雨几十载,感动和依赖,已经在同甘共苦的岁月里悄悄成长为坚不可摧的亲情。有孝顺的母亲当榜样,抄新社的孩子也被深深感动了,如今两个小孙子也很明理、懂事……抄新社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①4
记者手记
记者采访抄新社时,她多次对记者说:“过去的事真不想再提了,俺确实也没做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了一些我认为应该做的,没啥可报道和宣传的。”
抄新社的话再平凡不过了,但就是这样的朴实信念让抄新社坚持了30多年,她用点滴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她照顾赵凤兰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人,为我们展现了她朴实的价值观和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