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面实施无纸化报检
一个“孝”字立人生
打响露天烧烤整治攻坚战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让农民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情暖慈善幸福院
弯道超车咋实现
冯营派出所办案办出“公开课” “群众流动评判庭”案结情未了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5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孝”字立人生
——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苑街道永兴屯村村民抄新社
作者:本报记者 付凯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主人公座右铭
 
   

  说起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苑街道永兴屯村村民抄新社的感人事迹,还得从她照顾烈士遗属赵凤兰老人说起。

  赵凤兰的丈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由于没有孩子,抄新社的丈夫从小过继到赵凤兰家当义子。嫁到丈夫家后,虽然抄新社与赵凤兰没有血缘关系,但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婆婆对待,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老人,为她养老送终。

  赵凤兰身患重疾,长年卧病在床,生活非常艰辛。上世纪80年代末,老人患病住院,本来就不富裕的抄新社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8万元为老人看病。老人住院,抄新社端茶送饭,同住的病友都说赵凤兰有个好女儿,但谁也不知道,抄新社与老人的特殊关系。当时的8万元在农村能建一栋房子,但抄新社没有建房,宁愿住在“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破烂房子中,只为老人能恢复健康。

  有人说抄新社有点傻,有人说她这样做不值得,有人甚至说她脑子出了大问题。“我就是不愿意看着老人受罪,不愿意看着老人受病魔折磨,我用家里的全部积蓄给老人看病,虽然别人不理解,但我觉得这样做心里踏实!”抄新社用朴实的语言,诠释朴实的行动。

  在赵凤兰患病住院期间,抄新社白天务农,晚上到医院陪护老人,给老人喂水端饭、洗脚按摩,经过治疗和抄新社的悉心照顾,赵凤兰的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抄新社为让赵凤兰更快恢复健康,每天除了务农、打工外,更加尽心照顾老人。生活虽然艰难,她还是尽最大努力让老人吃好、住好。家里每次买肉,她和丈夫、孩子都舍不得多吃,就想让赵凤兰能够多吃一些。晚上,她总是先给老人铺好床,照顾她入睡。30多年如一日的操劳,很多邻居说,她这样每天从天明忙到天黑,实在是太累了。对此,抄新社却说:“赵凤兰就是我的‘亲娘’,做这些不算啥,苦点累点都是应该的。”

  闲下来的时候,抄新社总是陪老人聊天解闷,希望老人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不让老人为生活操一点心。

  30多年间,抄新社几乎每天不到6时就起床,扶着老人在院子里锻炼身体;老人的每顿饭都是她一勺勺喂进老人嘴里;喂药时,抄新社总是先试试水温,再把药放到老人嘴里,让老人用吸管慢慢吸水,把药送下去……

  2001年,赵凤兰再次发病,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抄新社和丈夫坚持不放弃,精心照顾老人。但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又身患癌症,最终还是去世了。回到村里,抄新社张罗着把老人的后事安排好,为老人送终。

  风风雨雨几十载,感动和依赖,已经在同甘共苦的岁月里悄悄成长为坚不可摧的亲情。有孝顺的母亲当榜样,抄新社的孩子也被深深感动了,如今两个小孙子也很明理、懂事……抄新社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①4

  记者手记

  记者采访抄新社时,她多次对记者说:“过去的事真不想再提了,俺确实也没做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了一些我认为应该做的,没啥可报道和宣传的。”

  抄新社的话再平凡不过了,但就是这样的朴实信念让抄新社坚持了30多年,她用点滴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她照顾赵凤兰老人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人,为我们展现了她朴实的价值观和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