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遭遇无人机阻碍,东跑道停航1个多小时,55个航班不能正常起降。如今,虽然机场已经恢复正常秩序,但关于无人机驾驶与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成都遭遇的险情并非孤例。从南京无人机撞上电线掉进地铁轨道,到深圳无人机高空坠落,砸坏停在路边的汽车,仅去年至今,各地就先后发生多起因无人机无序飞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的案例。
如今,无人机应用逐渐普及。航拍美景、巡查交通、测绘地形、喷洒农药、投送快递、餐厅点菜……这些轻巧便捷的“小精灵”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针无双头利,蔗无两头甜。无人机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带来风险和隐患。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仅为2142个,而无人机数量却有数万台,多数无人机处于“黑飞”状态。没有培训和申报的无人机驾驶,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威胁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是空防安全。
监管政策不完善,会加剧无人机的无序飞行状态。尽管民航部门陆续颁布《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轻小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等文件,但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还是让相关部门陷入监管的尴尬境地。例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室内运行等三种情况不用持照飞行,但对于其他不持照飞行、不申报飞行计划的情况该如何处理,缺乏明确规定。
无人机不能有人飞、无人管。要让方兴未艾的无人机产业飞得更远、更稳、更安全,更好地服务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监督管理不能滞后。只看到无人机的美好,而无视其存在的风险和隐患,并非负责任的态度。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细则,堵上无人机监管漏洞;生产和销售无人机的相关企业也应严格落实实名制,让无人机飞行“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