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绿色和白色是她最喜爱的颜色,天真的笑脸和孩子咯咯的笑声是她前进的动力。她始终怀着一颗爱心,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每一个儿童;她不计得失,不问前程,默默地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她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执着地行走在儿科医学的道路上。她就是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儿科主任曹甦。
提起曹甦,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的患者没有人不佩服她高超的医术,没有人不欣赏她平易近人的态度。初识曹甦,她并没有严肃威严的专家范儿,热情的笑容里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亲和力。“一直和小朋友打交道,自然而然形成的吧!”她这样解释。
自1991年毕业至今,曹甦一直在儿科临床第一线工作。从医26年来,曹甦始终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待患者如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火眼金睛,识别疑难杂症
“儿科医生是一种高风险、高要求的职业,一点也马虎不得。”在曹甦看来,只有为患儿解除病痛的美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真正给患者带来实惠。她常说:“我的医术好一点,患者的痛苦就会少一点。”
曹甦诊疗的对象很多是尚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病情的小患者,其中一大部分还是刚出生的婴儿。每当这时候,曹甦总是一边哄着患儿,引导他们配合检查,一边细心安慰其家属。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对于很多人都难以搞清楚的病情,她三言两语就能准确给出治疗方案。
记得2014年12月,一位年迈的爷爷带着10岁的孙子徐子鹏前来就诊。见到医生,心急如焚的爷爷张口就说:“医生,赶紧给孩子看看吧!”说话间,爷爷悄然落泪。
坐诊的曹甦见状,一边劝爷爷平复下来,一边询问徐子鹏的病情。原来,6岁时,徐子鹏玩耍时突然感到肚子疼。经治疗,徐子鹏康复出院。可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又开始疼了。就这样,徐子鹏的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
徐子鹏的爷爷说:“B超、抽血化验,作了各项检查,最终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孙子在别的医院住了21天,医药费花去2万余元。出院没多久,孙子的肚子又开始疼。”
曹甦得知后,让徐子鹏进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阑尾轻度肿大并有粪渣形成,长13.7厘米,考虑是阑尾炎。为了进一步证实,曹甦请普外一区的医生王强会诊,并确诊为阑尾炎。随后,医生对其进行了手术,徐子鹏很快痊愈出院。
求医4年,花了不少冤枉钱,终于在曹甦这里彻底康复。徐子鹏一家人执意要向医生表示谢意,但被曹甦婉言谢绝。
26年的行医生涯,曹甦始终不断钻研业务,对多种儿科常见病驾轻就熟。多年的经验也让她能够在第一时间识别出各种罕见病症,尽可能让病人治病少花钱、少痛苦。
心系患者,勇担社会责任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曹甦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位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医学素质,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多年来,无论是生命垂危的患儿还是常见病、多发病,曹甦都秉承着对患儿负责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从医之初立下的誓言。
2011年4月的一天,从产科转来一对极轻体重的双胞胎,曹甦查看后给出了“重度窒息”的诊断,必须尽快抢救。然而,当时患儿家属身上仅剩1000多元钱。曹甦果断地说:“先救人!”患儿得到了及时治疗,一个月后痊愈出院。在曹甦的努力下,这个困难家庭的医疗费用也得到了适当减免。像这样的例子,在曹甦的行医生涯中还有很多。
在2005年,曹甦参与救治了一对被遗弃的三胞胎,曹甦回忆说:“那时候是3月份,天气很冷,孩子送来时浑身冻得发青、发硬,而且都是早产儿。”看到病危的3个孩子,曹甦立即投入抢救,暖箱保温,保证药量,预防感染。在医生和护士的悉心照料下,3个孩子最终康复出院。
这次抢救,被评为年度感动焦作事件,相继被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社会频道报道。
在职业生涯中,曹甦多次荣获个人三等功,每年都会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面对这些荣誉,曹甦说:“这都是我分内的事情。”
言传身教,尽职尽责献余热
在出色完成临床诊治工作的同时,曹甦还承担着繁重的带教实习生任务。多年来,她十分注重实习生的基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立足医院实际和临床实践教授学生。
曹甦经常带领实习生一起查房,判断新生儿反应,指导他们书写病历。遇到坐诊的日子,她还会和学生一起,从患者家属的口述中找到有关疾病的信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选择用药。遇到实习生值夜班,曹甦还会牺牲休息时间,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查看、询问,向他们叮嘱重症病人需要注意的情况。
许多人劝她不必这么辛苦,曹甦总是回答:“我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知道他们的难处和困惑。”带教过程中,实习生偶尔会与患者或家属产生矛盾,这时她也会积极沟通,妥善处理。
供职26年,曹甦的事迹尽管不惊天动地,但点点滴滴却感人至深。如今,她依然坐在办公桌前,耐心接诊每一个患者,认真对待每一次查房。在医院门诊楼,曹甦的身影依然穿梭其中,她将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最无私的汗水献给了儿科诊疗事业。
记者手记: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诊疗技术,使得曹甦和她所在的第九十一中心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如果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能有这样的医德医风,如果每一位儿科医生都有扎实过硬的技术、视患儿如己出的情怀,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不复存在,每一个孩子将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褚玉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