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坐在电脑前,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泡一杯信阳毛尖,看它青绿的枝叶在温润的水雾中游荡,那种懒散的惬意油然而来。
颓废,很惬意。
记得我在20岁的时候,读过一本英国描写休闲生活的书,笔调缓慢,结构松散,那时以我20岁的年龄,实在是读不进去。现在回想起来,恍然对书中的意境感慨不少。
生命不仅仅在于奔跑,也在于驻足欣赏。人到中年,如果还没有时间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否愧对上苍赋予的这副皮囊。
灵魂附着这副皮囊,就是给我们一个支点,让有形撬开无形的世界,让对话有了文字和声音的桥梁。
所以,我坐在这里,与自己说话,是我能想象出的最完美的享受。
二
有人说,这是懒惰的借口。
也许。
骨子里,我就是一个懒人。
那日在山上,一位极具收藏意识的朋友发现了一个树根,他说,这个树根拖下山去,最少值2000元钱。我说,本来是来看山景儿的,弄个这背着,只好下山了,岂不是本末倒置?如果是一堆黄金,我也只掰一小块儿。
东西太多了,就是负担。
三
如今,产生不了效益的人,等同于废人。
连一位目前已颇有名气的年轻女作家都戏说,产生不了金钱的文字,我不写。
没错!
那个靠弟弟资助写《平凡的世界》的路遥,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浮躁的世界,谁还有心情坐冷板凳。何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走,裹挟着,也要走。想坐冷板凳?没有。
追求利益最大化,没错;正如地里不打麦子,吃什么,麦子产量低,不够吃,饿。
但是,真正产生恒久价值的产品,永远是精神世界的折射;因为他们附着了灵魂。
我对一位搞摄影的挚友说,光线、布局、结构,只是技术活,可以唯美。但是,只图唯美,无法震撼人的心灵,正如你看美女,无神的女子,5分钟你便会厌倦了。
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为何流传至今?因为它有咂摸劲儿,有神韵儿。
或者说,它有灵魂。
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诠释了我对旅游的最大梦想。
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在存在与虚无中,让物质与灵魂交错。
现在流行穿越,文化旅游该是最完美的穿越。
皮囊在当下,灵魂跨越五千年。
我对欧洲感兴趣,与一本带有大量描写建筑的小说有关。美的物体,对我总有超乎寻常的吸引。所以,这部本是诉说流浪和爱情的小说,却用它的建筑将我紧紧吸引。书中有大量十八世纪建筑的插图。并解释说,这种建筑风格叫巴洛克。看着那些图案,我曾非常奇怪他们怎么那么美?那繁复的雕琢,镂空的石柱,仿佛是十八世纪女人们的帽檐、裙边缀着珍珠的精致蕾丝。
其实,现在许多女孩子的饰品和奢侈品,依然沿袭了十八世纪巴洛克的美学观念,那种外形自由,线条流畅,色彩强烈的曲面和椭圆形,将女孩子装扮得自由奔放、生机勃勃,充满了罗曼蒂克风情。
在一次偶然的翻阅中,得知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就是指那些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这种形容,很梦幻。
很想,什么也不做。
就让我的皮囊带着我的灵魂,去旅游。
人类在物质之上建筑了无数璀璨的精神文明,此生如无缘观赏,实为憾事。
但活着的责任,在于创造;所以,白日做梦,无所事事的颓废,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或者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