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帆)6月1日上午,沁阳市第四小学学生身穿明代服饰在朱载堉纪念馆(原郑王乐府旧址)里重现朱载堉留下的文化艺术瑰宝之一——“字舞”,又称“天下太平”舞。
朱载堉(1536年至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有“律圣”之称。
朱载堉出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子。早年即随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宫。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其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朱载堉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舞学”一词的人。在他的《乐律全书》中,舞蹈与舞谱占有相当分量。他的十四种专著中关于舞学的专著就有四种,这些理论和成就在中国舞蹈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载堉编创了多种大型的团体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天下太平”舞。“天下太平”舞援引朱载堉《乐律全书》中的灵星小舞谱,以表现生活、再现劳动、歌颂人民为主题。
为使“天下太平”舞再放异彩,朱载堉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查阅古书文献,收集舞谱资料,由沁阳市第四小学专业舞蹈老师根据《乐律全书》中记载的舞谱,将“天下太平”字舞编排成适合儿童展现、富有思想内涵的学习劳动场景,并用朱载堉所作古乐谱《豆叶黄》为配乐,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欢快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