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是我国古老的地方稀有剧种之一,俗称“怀调”“怀庆梆子”等。因源于明代怀庆府而得名,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怀庆府乃今焦作、济源及新乡的部分县区,处于豫晋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独特,社会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历史上,富商大贾、文人墨客在这里活动十分频繁,民间歌舞、社火、庙会等民间艺术也应运而生。到了明代初期,随着大规模移民活动和晋陕商贾崛起以及壶关古商道的开通,秦腔、上党梆子、山西中路梆子等陕晋地方戏逐渐涌入怀川大地,为怀梆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明朝中叶,“律圣”朱载堉吸取民间音乐精华,用科学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并广泛应用于“郑王词曲”的演唱,促进了怀梆的形成。在大量接受陕晋戏剧熏陶的同时,民间艺人尝试着用当地俗曲小调掺入弋阳腔、昆山腔、乱弹、梆子腔的调门,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编成剧本并逐渐搬上戏曲舞台,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不断创新,渐趋完善,逐步形成了中国戏剧板腔体系中的怀梆。
怀梆唱腔以梆为板,曲调古朴明朗,激越高亢。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飞板五大类;主要唱词字数基本规整,合辙押韵,平仄分明,每句唱词多为七字或十字。为更准确地表现剧中人物性格,有些唱段也会出现二二格律的四字句或二三格律的五字句。在表演方面,怀梆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广泛吸收说唱、歌舞、武术杂技等姊妹艺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形成了严谨的表演程式和完整的梆子戏体系。
怀梆乐队由打击乐和民族管弦乐组成,俗称“软硬家伙”,后逐步有西洋乐器汇入伴奏。打击乐常用乐谱有紧急风、四季头、乱槌、乱锣、乱镲等,管弦乐常用曲牌有大游场、二八游场、小桃红等。
怀梆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大戏,其唱腔念白均以中原音韵的怀庆府方言、语调发音吐字,通晓明白,不事奢华,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明显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演出过三百多本传统戏和一百多本现代戏,唱腔剧目多次在国家、省市电台、电视台播放,名家名段被音像社出版发行,音乐唱腔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怀梆,这一古老的剧种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唱腔,深受老百姓喜爱。“当房卖地,要看怀梆戏”“担蒜卖姜,要看老怀梆”,怀梆已成为怀川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怀川百姓表达喜、怒、哀、乐的主要方式,它是怀川百姓割舍不断的艺术情。
2006年5月,怀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① 沁阳市怀梆剧团到乡村演出,不仅活跃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这个古老的艺术奇葩得到了传承。
图② 怀梆——古老的地方稀有剧种。
(本栏目图片文字均由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