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博爱县职专开展“践行‘两学一做’,实施精准扶贫”联户帮扶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帮助村民制订致富规划,强化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据介绍,去年以来,博爱县依托县职业中专等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以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重点的“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累计投入各类培训资金500余万元,培训贫困人口2810余人,实现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700余人。这是该县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的一个实例。
该县坚持“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重,在干部联户帮扶、惠民政策扶贫的基础上,紧紧依托优势产业,在17个贫困村发展各具特色的种植、饲养、农产品加工、旅游等增收项目,目前已帮扶小底村、张武村等8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帮扶14个贫困村的1400余户发展高效种养、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100元提高到2015年的5600元,户均增收1.4万余元,全县累计3040户的11630名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连年下降。
政府主导,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24个主要经济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各项困难和问题,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同时,该县还进一步夯实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村、县直部门驻村和党员干部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将扶贫开发任务量化后分解到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并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担子、级级夯实责任。此外,该县还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立项时,一律实行公示公告制度,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推动项目实施。项目建设中,苗木、化肥等一律由政府采购,实行县级报账。不能政府采购的,按照先建后补的形式,经财政、扶贫验收合格后,以一卡通形式将补助款打到群众账户,财政、扶贫、乡村干部共同监督。项目实施后,邀请人大代表及项目所在村群众对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一律返工,确保工程质量,着力打造民心工程、精品工程。
整合项目,着力破解扶贫开发资金难题。该县坚持以整合资金投向为重点,以定点帮扶为抓手,不断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扶贫资源,有效解决扶贫开发资金“短板”。在资金整合上,该县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投向不乱、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今年年初召开协调会,集中整合农业、林业、交通、国土、水利等项目资金,向现代农业、整村推进方面倾斜,确保发挥最大效益,共同打造扶贫亮点。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整合各类资金5400余万元,打造了寨豁乡大樱桃种植、许良镇肉猪饲养和孝敬镇坞庄肉牛饲养、优质葡萄及怀山药种植等一大批集现代农业与扶贫产业为一体的种养示范基地;解决了3.3万名群众行路难、9700名群众及5100头牲畜饮水难问题,改善了2400余亩林果地用水条件,为1.5万名群众提供了文化娱乐场所。
产业扶持,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该县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一是依托科技扶贫和到户增收项目,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0余万元,通过建立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形式,建成科技扶贫示范小区4个,实施到户增收项目9个,带动贫困户1400余户的5600余人从事高效种养、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寨豁乡小底村以前有种植小樱桃的习惯,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帮助下,连续实施以大樱桃种植为主的科技扶贫项目,先后带动本村217户的1068人从事大樱桃种植。目前,正值盛果期的400亩大樱桃亩可创收3万元至4万元,另有600余亩即将进入盛果期,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该村的影响下,周边的方山、江岭等贫困村累计发展优质大樱桃采摘园及生产基地400余亩,带动周边180余户的900余人从事该产业,预计2017年可再实现900余人脱贫。二是依托青天河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该县借助樱桃节、红叶节等节会平台,新开辟寨豁乡樱桃岭、孝敬镇日光温室观光园等景区,同时拉长产业链条,在寨豁乡方山村、青天河村开办家庭旅馆35家,从业人员达300余人,户年均收入5万元。三是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该县先后为海华公司、董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扶贫龙头企业争取财政贴息资金350余万元,由企业为贫困户提供物料、技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累计带动全县2000个贫困户从事特色果蔬种植,建成生产基地1.2万亩,安置贫困村青壮劳力1000余人就业。
(王晓波 裴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