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网络直播间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点滴热血彰显责任担当
文化遗产如何走出深闺“活起来”
迁坟通告
通告
公告
招标通告
名人雕像咋就成了考生“许愿墙”
公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6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话题】
名人雕像咋就成了考生“许愿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6月6日,广西南宁,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南宁市第三中学的考生在小纸片上写上关于金榜题名等类似的吉祥语句,贴在校园内“思考者”、孔子、牛顿等名人雕像上,并在雕像前烧香或供奉苹果、糖果等物品,祈求金榜题名,考上理想的大学。对于该校学生的行为,有人认为,当前高考仍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他们对高考抱有朴素的期待,由此生发的“迷信”心理实属正常。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春天的春雨天:该事件折射出了学生的心理焦虑。对此,学校应帮助学生适当减压,科学引导,积极应对。

  @Miya_犯二的兔子薇:学无止境,学无捷径。夯实基础知识是考上理想大学的基石,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是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平和的心态是应对考试的“压舱石”。这些学生与其祈福,不如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高考。

  @雨中禾:这些学生正如虔诚的人到寺院烧香一样,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在寻求心理安慰的同时,并没有对他人和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对此,学校可以正面引导,但不必强行制止。

  @俺家陈宝贝2号:这些学生的行为算不上迷信,只是一种心理寄托而已。

  @十年以后相爱的我们:如果这样做能让学生在高考时正常发挥水平,那么,我们就把名人雕像当成心理医生吧!

  @乔木英杰:学生在高考前将写满祝福的小纸片贴在名人雕像上,虽然看似荒唐,但也可以理解,这只不过是他们表达心愿的一种方式罢了,不用过度解读。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的这种做法也提醒了学校管理者,不妨在校园内为学生专设一面心愿墙,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一块安放心灵的“自留地”,也能让那些名人雕像“幸免于难”。

  @工程师-作家-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我理解学生的这种做法,只要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不对他人造成危害,用这种方式寻求心理安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广大考生要明白,想考上理想的大学,还得在课堂上多努力。

  @晓平王:许愿作为一种心理暗示行为,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求神拜佛”已经偏离了教育科学的正确轨道。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学校不能默认学生进行这样的许愿活动,学校管理者不仅应该及时叫停,还要严惩相关责任人,这样才能净化校风,让教育回归本位。

  @胜平王大头:学生以这样的方式许愿,与科学精神相违背。从这件事来看,有学校在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被严重异化的倾向,如此许愿或许能暂时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无法掩盖问题的实质。

  @我是-6:为自己写一些祝福的小纸片,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但以供奉物品、烧香磕头等形式祈求金榜题名就有点夸张了!不过在现有的高考体制下,学生出现这种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公众没有必要对此吹毛求疵。

  【下期话题】

  “视觉健康”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国内首部《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显示,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病”:在5岁以上人群中,每3个人就有1人近视,中国面临着比西方国家更加严重的“视觉健康”危机。在“读屏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视觉健康”危机?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麻 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