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借传统文化、借依傍古人等进行“复古改名”的现象。例如鹿邑县欲改为“老子县”、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则在古装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后,悄然更名“琅琊阁”,一些地方更是为“西门庆故里”之名争得面红耳赤。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今年3月召开的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一些地方对地名文化的理解不够正确,甚至轻易乱改地名,“贪大、媚洋、求怪”,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丢了传统,断了文脉。实际上,与这种土地名披“洋马甲”的现象相比,时下一些地方刮起的“复古风”,比如山东省苍山县改名兰陵县,陕西省西安市被建议改名长安,看似是对地名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则也是一种瞎折腾。
作为一定空间范围的标志,地名要有稳定性。保持一个地名的稳定性,就是保存地方文化的稳定性,让乡愁有一个落脚点。我国《地名管理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诚然,在历史上,一些古地名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区域的调整,很多东西早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相反,现在的地名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地名文化,让人们产生了认知感。一味弃新从旧,把古地名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安在今天的地方头上,不仅显得不伦不类,也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同。比如,对于“西安恢复长安”的提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就予以否定。他指出,长安作为首都而存在的历史到唐朝就已经结束了,今天西安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早已不是当年的长安城,而是要大得多,况且当地人对于该地名也已经逐渐认同,在国内和国际都有了相当的认知度,这样的地名也就没有必要再改回去了。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古地名及其所承载的地名文化,已经随着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还了。地名复古只是移植一副精美的皮囊,不等于就此续上了文脉,接上了传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的话说,地名复古只是文化符号的复古,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内核。如果真的重视地名文化,不如好好珍惜当下,保持现在地名的稳定,并通过宣传,让全社会了解地名文化,传承文化遗产。
当然,应该看到,一些地方热衷于地名“复古改名”,算的不是文化账,而是经济账,是借几百年前的名气增加当地的人气。这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借古人、名人、名山大川等改名、复名,在短期看可能会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但这种名片效应只是暂时的,从一个地方的长期发展来看,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经济政策,找到地方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正途。与其打地名的歪脑筋,闹出“西门庆故里”的笑柄,不如静下心来练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