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即将面临志愿填报“大考”。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大数据帮你填报上好大学”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部分“一对一”咨询价格更是一路被炒至数万元的“天价”。对此,有人说商家挣巧钱,还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你怎么看?
【观点1+1】
@晓平王:大数据能算出一定的填报规律,但是没有办法算出考生的喜好,所以这些高考咨询服务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赖,考生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
@z531312762:高考志愿咨询抓住考生及家长心理,用看似专业的解说来迎合考生及家长。其实,孩子上哪所大学,家长应该根据孩子考试结果及兴趣、爱好,让孩子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刚柔v:大数据作为参考是可以的,毕竟它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当我们的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知所填、拿捏不准时,不妨参考一下大数据,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不准真能选对一个好专业。
@雨中漫步2A:高考志愿大数据虽然能为考生分析出一定的填报规律,但不可盲目轻信,其实很多的数据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对此家长和考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既花了大价钱,又没有选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理想的学校,那就得不偿失了。
@唉妮儿:不管大数据多么全面真实,它都只代表过去,并不能预测未来。相反,如果大家都去求助于大数据,很容易造成某些院校报考人数异常,乃至形成志愿“撞车”的现象,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了。所以,填报志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喜欢的城市及分数理性填报,不要盲目相信商家。
【下期话题】
“裸条”借贷
日前,有网友爆料,有人通过一款熟人间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一些女大学生通过“裸条”借贷惹上麻烦后,被吐槽“没脑”;也有人认为是网络借贷平台缺乏监管,让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