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一直以来,在医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发病后的每一秒钟都很重要,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生命。
为了给脑卒中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开辟绿色救治通道,围绕脑卒中患者实行一站式治疗提速,使众多患者转危为安。
脑卒中救治有了专业抢救团队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若延误了治疗,对脑神经细胞的损害将会是不可逆的。”该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李志平表示,“根据目前医学界研究成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黄金治疗时间为4.5个小时,也就是常说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一旦出现脑卒中症状,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得到有效治疗,患者的身体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发病后的每一秒钟都很重要,尤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出现的后遗症有天壤之别。
“以脑梗塞为例,怎样第一时间判断自己或身边的人得了脑梗塞?其实很简单,患者和家属要记住快速识别脑梗塞症状的口诀‘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就可以。具体就是让患者做3个测试:语言测试,请患者复述一句短语,出现说话不清楚或者无法说话;微笑测试,请患者露齿或微笑,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如双臂平举10秒钟,一只手臂无法维持。患者只要出现这3个症状中的任意一个,就要立刻送往医院。”该院神经内科一区主任徐建银说。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家属对脑卒中认识不够,未能在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往有溶栓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从而耽误了治疗时间。此外,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评估、术前签字等一系列工作会存在一定困难,很多患者也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做到脑卒中救治提速呢?该院副院长谢向东坦言,关键在于打破根深蒂固的学科壁垒。
“今年年初,院长李富梅和我带领相关科室的十几名专家,专程到国内卒中治疗最好的医院——天津环湖医院深入学习。回来以后,我们就组建了一支由急诊科、神经内科、外科、心内科、介入科、麻醉科、CT室等科室专家参加的抢救团队,并加入‘绿色通道之卒中群’微信群,全天24小时随时待命,将脑卒中诊疗阵地前移,全力打造高质量的脑卒中一站式医疗服务模式。”
绿色救治通道初显成效
前不久,一名50岁的男性患者早上起床去厕所时跌坐在地上,无法站立,而且说话含糊不清,家属见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接到指令后,迅速赶往现场。
按照一般急诊流程,救护车要先将患者送到急诊科,经医生初步判断后,再将患者转到其他相关科室,由专科医生进行下一步诊疗。如今,这种传统模式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被打破。
当救护车还在返回途中时,“绿色通道之卒中群”里的专家已针对患者病情指导接诊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当救护车到达医院时,绿色救治通道已全面开启,神经内科、介入科、CT室等科室的值班医生也已全部到位,会诊、化验、拍片等流程无缝衔接,迅速展开。
“改变传统模式,借助绿色通道,患者不会因为检查、排队而耽误时间。”谢向东说,“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使院外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对接,这对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专家确诊这位患者的病为脑梗塞,与家属沟通后迅速进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桥接治疗……在抢救团队迅速、规范的协作下,这位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了治疗,目前身体已基本康复。
“目前,脑卒中绿色救治通道的服务范围已经从院内转向院外,直接延伸到患者身边,让脑卒中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李志平欣喜地说。
用先进技术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为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该院还通过先进的技术,为脑卒中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比如,在静脉溶栓等保守疗法无效的情况下,介入手术是脑卒中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超过4.5个小时的患者进行检查、评估,把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筛选出来,对部分不能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或静脉溶栓后短时间内观察效果不佳的患者,及时通过介入治疗进行动脉溶栓,进而挽救濒死的脑细胞,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该院神经内科二区副主任姬松波说。
据介绍,该院独立开展神经介入治疗技术已有多年,为300多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取栓、导管取栓、支架成形等血管再通技术,血管再通率达90%以上,在全省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