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技创新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创新撬动工业转型升级
向创新要潜力
谋划创新就是谋划未来
图片新闻
“胡扯会儿”碰出真火花
太空经济,离中国还有多远?
知识产权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空经济,离中国还有多远?

作者:新华社记者 白国龙 曹佩弦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太空经济的本质是“人类航天科技水平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对接和模式创新”。随着中国航天产业日益壮大,“迎接太空经济时代到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6月16日,首届中国太空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航天科技及应用产业的政、商、研各界人士放眼太空经济,为中国航天发展进言献策。

  全球“太空经济”呼之欲出

  “航天事业在世界范围内是现代科技、经济和产业的引领,太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产业等新兴领域最活跃、最有创新力的一个高科技领域。”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在论坛上说。

  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告诉新华社记者,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规模扩展迅速,从2006年至2015年,全球卫星产业产值翻了一番。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产值达3353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产值为2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球在轨运行卫星1381颗。目前,全球航天衍生产业规模预计约2万亿美元,太空经济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于登云说。

  中国卫星应用是当务之急

  国家航天局近日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卫星应用产业迅速发展,年产值已超2000亿元人民币。

  田玉龙说,我国正加快建设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今年要完成十余颗新型遥感卫星的立项研制。未来十年,我国航天将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新思路,即继续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为主体,同时加快发展卫星应用和空间科学两翼,建成由通信、遥感和导航卫星为主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应用及其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参与。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易旸在论坛上表示,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并进一步推动太空经济向前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认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太空经济,而发展太空经济的突破口在卫星应用,“我国已发射了上百颗卫星,但与一些航天强国相比,卫星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还不够,我们能把卫星制造搞好,也要把卫星应用搞好,同时要做好航天技术的成果转化,让衍生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畅通准入渠道

  让太空经济服务于民

  “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等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这是千亿级市场。”两院院士李德仁建议,在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领域加强军民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民营资本投入。

  “航天发展需要加快法治建设,要立足现在,前瞻未来,为航天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制定一部有利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能够迎接未来太空经济挑战的法律。”田玉龙透露,国家航天局牵头的我国首部《航天法》草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迎接太空经济时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认为,中国应谋划好顶层设计,发挥科学技术的龙头引领作用,促进航天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把太空资源和地面应用做好,天地互动,推动航天与信息融合跨越发展,更好地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复杂需求。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