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每天早上,全村6个居民小区的275户村民自觉将自家的垃圾分类放好。8点前,垃圾清运工人将这些分类好的垃圾全部清运到村里的垃圾堆放点,进行定点堆放、循环利用。这是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北村探索出的科学处理垃圾的方法。这一方法实施19年来,村里实现了垃圾减量、循环利用的治理目标,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
万北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卫文彩负责分管村里的环境卫生。她说:“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得益于农户主动将垃圾分类收集、专人分类清运和村级分类处理的垃圾减量化处理、循环式利用的处理模式。”
万北村是多年的“明星村”,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大力发展包装类企业,村里很快富裕起来。正因为商业发达、企业众多,逐年增多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成为制约该村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
面对难题,该村集体在规划建设别墅式新村时,就把垃圾妥善处理,作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1997年,新村建成的同时,在村内建设了占地1.8亩的垃圾分类堆放场,并制定了垃圾减量处理措施。
村民卫书峰说,村里每家每户将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简易分为废煤球和杂物两大类,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垃圾桶内。每逢单数日期,将装有废煤球的垃圾桶放在门前;双号日期,将装有杂物的垃圾桶放在门前,以备专人定时收集清运。
目前,该村有4名环卫工人,对村内“六纵六横”大街的保洁实行分片包干,每人每月600元工资,由村委会统一支付。建筑垃圾则由农户自行清运至村垃圾分类堆放场。
据卫文彩介绍,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清运后,垃圾场内的垃圾,按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废煤球三类堆放,定期由村委会出动铲车进行逐类加高。废煤球和生活垃圾经过一定时间的风化、发酵后成为有机肥,定期铺撒在农田里,既减少垃圾的堆放量,又增加了土壤肥力。建筑垃圾统一堆放后,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用于铺路、填沟。同时,承包户对清运进场的生活垃圾每天进行分拣,将可回收出售的废旧玻璃、塑料袋、包装物品等分拣出来变卖,以充实卫生治理的专项资金。
19年来,该村通过实行垃圾减量、循环利用的处理方法,有效破解了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这一难题,改善了村容环境。同时,这一方法也让村民们养成了分类收集、清运、处理垃圾的良好习惯,全村形成了“人人讲卫生、个个爱环境”的良好局面,有效控制了疾病的滋生和传播,保障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