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工业部长黄敬等同志陪同下,第一次视察黄河。毛泽东于10月27日离京,途经济南、徐州,10月30日视察了黄河兰封(现兰考)东坝头、开封柳园口,并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0月31日8时许,毛泽东的专列由开封到郑州徐徐驶进位于黄河南岸的广武车站。当日秋高气爽,列车刚一停稳,毛泽东便健步走下火车,与陪同人员一起,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一路谈笑风生,登上黄河南岸的邙山。
毛泽东身着银灰色中山装,脚穿圆口黑布鞋,端坐在小山顶的岩石上,居高临下,俯瞰汹涌奔腾的黄河,凝视飞架黄河的京广铁路大桥。此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思考,好似在研究根治黄河的韬略。良久,他站起身,与陪同人员谈论黄河千百年的危害,并让大家多动脑筋想办法,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随后,毛泽东大手一挥,对大家说:“走,我们下山,去新乡看‘小黄河’。”
当日10时许,毛泽东的专列经过黄河铁路桥,沿着铁路专线驶到人民胜利渠的渠首。毛泽东走下火车,同前来迎接的平原省委书记潘复生、省政府主席晁哲甫、黄委会副主任赵明甫、引黄工程管理局局长韩培诚、渠首闸管理处主任乔登云等同志一一握手。在管理房,毛泽东一面抽烟、喝茶,一面听赵明甫、韩培诚汇报人民胜利渠的施工建设情况。
听完汇报,休息片刻,乔登云就领着大家去看引水闸。路上,毛泽东问乔登云:“你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
乔登云回答:“我原来当区长,现在叫我来管闸。”
毛泽东风趣地说:“管闸责任重大,不比当区长轻哟。”
说着话,他们来到了引水大闸。毛泽东看着大闸问:“这闸怎么打开呀?”
乔登云回答:“现在农村没有电,更没有机器,要用人力摇开闸门。”
毛泽东说:“那好,咱们大家一起动手把它摇开吧!”
说着,毛泽东和各位领导一起,用力将闸门摇开。看着滔滔黄河水驯服地流进渠道,毛泽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点燃一支香烟,满怀深情地说:“要是沿黄每个县都能建一座引黄灌溉闸就好了!”
接着,毛泽东对大家说:“渠道灌溉是‘阵地战’,水井浇地是‘游击战’,渠道和水井灌溉要结合起来。”
看完一号跌水处,毛泽东一行登上汽车,沿渠向东北缓缓行进。走了一段时间后,毛泽东让汽车停下,他带着大家下车步行前进。途中,他不停地和陪同人员谈话,从胜利渠的施工到远景规划,从党委、政府的工作到城市建设,从庄稼的收成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聆听主席亲切的话语,大家被他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实干精神所感动,开始时的紧张心情也逐渐松驰下来。
在新乡市东郊的人民胜利渠入卫口,毛泽东看到人民胜利渠引来的黄河水滔滔流入卫河,高兴地说:“今天看了‘小黄河’,很高兴,这样天津用水的问题也好解决了。”
60多年弹指一挥间,毛泽东治理黄河的号召和指示,经过沿黄人民的不懈努力,基本上得到实现。如今,黄河下游沿黄各县都建成了引水闸,每年引水逾百亿立方米,直接灌溉农田4000多万亩,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条件。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人民胜利渠已成为集灌溉、改土、补源、发电、供水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除西藏外,各省市都组织过相关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在国际方面,1977年,联合国组织43个国家的代表到人民胜利渠考察。此后,美国、英国、日本、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官员、专家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排灌委员会的专家先后考察过人民胜利渠,并给予此渠高度评价。
灌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会永远铭记毛泽东的伟大号召。当前,他们正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开拓进取,为实现工程规格化、大地田园化、渠道林网化、配水自动化、管理企业化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