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马云的署名文章,除再次深度阐释了阿里巴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场、态度、坚决和坚持外,还着重强调,世界正在经历令人惊叹的变化,阿里巴巴有责任与商业合作伙伴分享这种新趋势、潮流和他们的思考。
(据新华网)
今年4月才接纳阿里巴巴成为其会员的全球最大反假货组织国际反假联盟(IACC),隔月突然宣布暂停其会员资格。深陷假货舆论旋涡也好、背负打假社会责任也罢,无论大道理还是小逻辑,阿里巴巴确实需要对假货有个清晰的态度。
当然,逼着马云先生去世界舆论场发声的,是不久前其在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上的一席话。他说:“大品牌通常用很多OEM(代工生产),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OEM,他们没有渠道,但忽然发现可以通过互联网卖产品。因此,生产正品和仿品的可能都是同一个工厂,他们的仿品不见得比正品差,同时有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他们面对的不是知识产权问题,而是新的商业模式问题。”此话一出,有部分海外媒体认为马云在宣扬“假货比真货还好”,继而令本就积怨已久的国际大牌义愤填膺。
碎片化解读,确实是真相的“整容师”。马云借假货质量谈渠道问题,若脱离具体语境,就成了法盲的独白。阿里巴巴打假的姿态,是敏感而典型的。电商自身的BAT地位,市场承载量与社会责任,规则意识与知识产权策略……都有深远的意味。尽管阿里巴巴有打假“国家队”和“灭绝师太”掌舵打假工作;尽管据美国《福布斯》称,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共花费1.6亿美元来解决这一被马云称为“毒瘤”的问题。但是,网民的“购假体验”,还是将阿里巴巴牢牢钉在了舆论的烧烤架上。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作为电商巨头,也没什么好委屈的。不过,跳出具体的是非之争,眼下的市场打假,似乎有种值得所有人警惕的趋势:热衷夸张表演,忽略细致工作。打假这件事,正从不声不响的“内心戏”,演绎为夸张绚丽的“舞台剧”。好像只要把打假秀调得“分贝”高一点,只要把“禁绝假货、严打刷单”的字体加粗加大一些,就可以应付了事。可问题是,全球每年的假货销售额在2500~6000亿美元之间,这庞大的体量,仅靠表决心、秀忠心就能解决假货问题吗?从秀水街、七浦路、罗湖城,再到微博、朋友圈,假货铺天盖地,这与电商平台究竟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有关打假,有两大前提必须明确:一是认清假货的来龙去脉,不能“就假论假”;二是打假要有声势,但豪言永远不如壮举,扎扎实实的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平台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算是给电商敲响了警钟。
阿里巴巴在打假中有大责任,亦面临大困局。从某种意义上讲,马云怎么说不重要,我们不如看看阿里巴巴是怎么做的。如果规矩有了,制度有了,就算电商对假货“宠爱有加”,公众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一个成熟健康的市场,自有其内生的秩序逼着参与者逐渐走向成熟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