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焦作女性双周刊 上一版3
市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启动主题活动
“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倡议书
传承优良家风 凝聚家庭力量
河雍街道:助力巾帼展风采
市妇联组织开展“五争创”活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优良家风 凝聚家庭力量
——访2016“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杜雪娥家庭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正义摄)
  杜雪娥的大儿子赵凤录每天早晚凉快的时候陪母亲走一走。
  在杜雪娥的倡导下,她的家庭设立了“清雪堂关爱基金”,用于资助社会上的贫困大学生。
  平日里在子女忙着工作时,杜雪娥会帮忙做一些家务。
 
   

  本报记者 原文钊 见习记者 贾定兴

  6月28日下午,记者见到刚刚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杜雪娥家庭的杜雪娥老人时,她正在四女儿赵秀颀的陪伴下,沉浸在中站区李封街道怡光社区举行的传统文化大讲堂中。“妈妈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课几乎场场都去,目的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回去以后告诉家里人。”赵秀颀说。正是因为母亲杜雪娥和父亲赵清武的言传身教,才使得他们这个有着30多口人的大家庭始终和和睦睦。

  1951年,赵清武和杜雪娥从老家博爱县来到焦作王封矿工作,在半间土坯房里建造了一个不富裕、不宽敞却温暖温馨的小家,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既要赡养年迈的婆婆,还得养活8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松对后辈的教育,60多年的婚姻家庭生活,杜雪娥和老伴通过言传身教,在这个大家庭里形成了“爱国爱党、孝顺长辈、谦虚好学”的良好家风,“长幼有序、勤劳节俭”的严谨家规,“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志存高远、心怀感恩”的励志家训。

  为了更好地把家庭成员的心凝聚在一起,2014年,经全家共同商议,将赵清武、杜雪娥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清”“雪”作为家族文化凝练的称号,取名“清雪堂”,并在杜雪娥的倡导下设立了“清雪堂关爱基金”,用于资助社会上的贫困大学生。

  目前,杜雪娥和最小的儿子赵方一起生活,为了不给孩子们添负担,每天早上,她会起来给小儿子一家做饭。杜雪娥的其他几个孩子也常常来看望、照顾她。身体硬朗、心情豁达的杜雪娥还经常充当家里的“心理咨询师”。“当我生意上或是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了,自己想不通,就会来和母亲聊天,她给我做做思想工作,我们其他兄妹也都习惯这样。”杜雪娥的二儿子赵凤祯说。

  “我最想要的就是家庭和睦,孩子们健健康康的,不给国家社会添乱。”谈起自己的大家庭,杜雪娥脸上写满了骄傲与自豪。不仅如此,杜雪娥还积极参与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用自己的大家庭去感召更多的人,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在孙子赵超的眼里,奶奶杜雪娥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碰到收废品的人走到门口,奶奶会给人家端碗饭;冬天见到卖菜的人带着冻得哆嗦的孩子,奶奶会拿出家里的棉衣棉帽送给人家……赵超告诉记者,爷爷奶奶的善举对他创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如今,在“清雪堂”家风、家训的感召下,杜雪娥家庭的成员们都在积极用工作、学习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断地回馈社会,以实际行动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焦作梦而不断努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