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1923~1924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5~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1958年,任香港大学、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1963年病逝于台湾。
王光远(1924.03.25- )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技术和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中取得重大突破,还提出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理论。共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专著9本。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同保(1942.10.17- )光学、计量学专家。1942年10月生,河南省温县人。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同年到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研究室工作。他长期从事光辐射测量技术与标准研究,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的“光度基准与光通量副标准”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究的“用硅光电二极管自校准技术实现400~900um光谱辐射绝对测量”项目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梦恕(1938.12.24-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64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主持国内多条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二等奖;詹天佑成就奖、大奖,国家人事部一等功。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培养博士、博士后60余名。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东明(1959.04.30-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82年1月大连工学院本科毕业,1984年和1992年在该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长期从事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数字化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方向研究,形成了工艺理论基础研究与工艺装备研发应用密切结合的研究特色。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主任委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统一(1949.10- )材料力学专家。1949年10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籍贯河南温县。1978~1979年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预测并证实了钢铁扭转和剪切载荷下的氢脆现象。澄清了电绝缘裂纹面上电边界条件,发展了压电线性和非线性断裂力学。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香港裘槎高级研究学者奖、美国ASM International Fellow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