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脚步 旗帜引领丨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再忆丁百元
谢延信:一声承诺 一生践诺
一面高扬的党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 年7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面高扬的党旗
——追记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王在富与村里的孩子们在一起。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爱军 杨仕智

  一个人,一座村,一部耸立在中原大地上的“乡村都市”的不朽传奇。

  这个人叫王在富,他就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2014年4月12日,86岁的他走完了精彩的人生。

  50多年来,王在富凭着敢为人先的闯劲、甘当重任的干劲、忘我牺牲的拼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糠包村”,变成了闻名全省、全国的小康村和文明村。村民都住进16层的公寓楼,享受着中央空调四季如春的舒适环境,过上了“乡村都市”的新生活。

  50多年来,王在富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心中无我,曾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甲等劳模”“省优秀农民企业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焦作人物”等荣誉称号。他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以为了党和群众的利益披肝沥胆、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不让老少爷们儿都富起来,我死不瞑目”

  1959年,31岁的王在富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当时,村里实在太穷了,“清早糠,晌午汤,傍晚稀饭照月光,长年缺盐吃淡饭,家家户户闹饥荒”。王在富暗暗发誓:“不让老少爷们儿都富起来,我死不瞑目。”

  1960年春天,为改良土壤,王在富和乡亲们一起肩挑车拉,从沁河滩运回3000多立方米沙土,把几百亩土地翻了二尺多深。为让耕地旱涝保收,王在富又带领大家打了12眼水井,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困扰西滑封村多年的吃饭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王在富脑子活、点子多,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从本村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以工养农、兴工富农”的发展思路。西滑封村上世纪60年代办起了轧花厂、磨面厂、榨油厂、砖瓦窑、酱菜厂等;上世纪70年代办起了造纸厂、面粉厂等,全村的企业达到13家,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西滑封村家大业大。王在富说:“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一定要让群众分享发展的红利,品尝发展成果的甘甜。”

  从此,西滑封村的住房经历了3次变迁,一次比一次好。

  第一次变迁是排楼。在1976年以前,村民住的多是土坯房、茅草房。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积累后,王在富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成立了建筑队,一干就是10年,为全村盖起820间两层排楼,全村250户人家、800口人,全部搬进两层的楼房。

  第二次变迁是单元楼。为了满足群众的住房和村办工业的用地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王在富带领乡亲们拆排楼、盖居民楼,一干又是8年,建成6栋住宅楼,楼内水电气、电话、有线电视一应俱全,144户农民喜迁新居。

  第三次变迁是“世纪高楼”。2001年,村里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两栋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的16层住宅楼,全村又有192户村民迁进新居。

  住房有了变化,村里又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美化绿化村容村貌、修建绿色文化广场、建设村卫生院和幼儿园、每月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补助金,西滑封村村民过上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让西滑封村的发展永不停步、永不落后”

  王在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坚持实事求是,不忘与时俱进,在每一个重要关口,每一件事关全村发展和群众利益的大事面前,他都要用“实事求是”这把尺子量量,一切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一切从维护和发展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不跟风,不盲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了发展永不停步的目标。

  10年动乱中,王在富被扣上“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帽子,白天挨批斗,晚上照旧带领乡亲们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他坚信:带领大伙儿走致富路,没有错。

  阴霾散去,时过境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拂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任务摆在了王在富的面前,这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当时,西滑封村与其他村的情况不一样,集体所有制的工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农业耕耙种收已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工业企业也有一定规模,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72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西滑封村若是实行包干到户,把集体拥有的大型农业机械分给农户,把厂房、机器也拆开分了,西滑封村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所积累的成果一夜之间将化为乌有。

  王在富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的精神,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关键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如果西滑封村一分了之,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王在富说:“西滑封村不能分,走发展生产力的路没错,这符合中央的精神,也没有脱离西滑封村的实际。”

  西滑封村的乡亲们拥护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支持王在富的务实主张。该村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建立农业公司,实现了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劳动成果分配“五统一”,建立了农业经营专业组责任制。

  实践证明,王在富的决策和西滑封村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该村的乡亲们说:“要不是老书记有主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没有西滑封村的今天!”

  “当干部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群众,以奉献为荣”

  王在富严格自律,一直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说:“当干部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群众,公道正派,不怕吃亏,大公无私,以奉献为荣。”

  2001年,西滑封村要盖住宅楼,有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找到王在富,想承揽工程,并留下一个内装10万元钱的红包。王在富发现后,连夜打电话让财务人员拿走这些钱,交到村财务处。同年,王在富被评为“武陟县十大经济功臣”,县政府奖励他50万元,他把这50万元捐给了村办卫生院。

  “当干部要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勇于奉献,甘于吃亏”。这句话已成为王在富的口头禅。西滑封村分过3次房,王在富都是最后一批搬进新居。他对亲属十分严格,要求亲属不能做有损于集体的事,不能给他的脸上抹黑。多年来,他在西滑封村享有那么高的威信,说话管用,红旗不倒,原因就在于他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贯穿在平时的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上。乡亲们从心里佩服他,尊重他,听他的,一心一意跟着他往前奔。

  走进西滑封村,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超凡而和谐的村庄:这里的企业均为集体所有,村民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西滑封村党支部多次被省、市、县党组织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还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有王在富的特殊贡献,都与他的清正廉洁和心底无私密切相关。

  一位诗人这样赞美王在富:你的心海涌动着时代的潮汐,你的心路就是奔向共同富裕;你的心愿用奉献串成明珠,你的生命是永葆青春的旗。

  王在富,老书记,一面高扬的党旗,党和人民永远记着您!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