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型疾病。现在,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脑卒中,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健康杀手。市第五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项目负责人黄华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避免中风的关键在于预防,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中风都是老年人才患的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患上“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日益增多,并趋于年轻化,甚至还有多例儿童中风的发生。近日,一个1岁大的宝宝被医生诊断为中风。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宝宝是脑梗塞,通俗来说就是中风。专家分析,宝宝并没有相关家族病史,也未发现脑血管畸形及外伤史等,但他在去年儿童节前后发过一次高烧,持续一周左右。发烧可能引起免疫性血管炎,中风或许与此有关。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家防治中风的关键。
误区二:中风是一种病。实际上,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说话不清、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
误区三:只有血压高的人才会中风。黄华说,实际上,高血压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易患出血性中风,但如果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就会减少,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缺氧等,导致缺血性中风。而且,除了血压以外,中风还与糖尿病、吸烟、喝酒、肥胖等有较大的关联。因此,血压不高的人也不能放松对中风的警惕。
误区四:瘦人不得中风。虽说肥胖人群相较瘦小人群中风风险要高,但并不代表瘦人不会得中风,只不过相对风险低一些。但瘦人同样有很多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这些都是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因此,不论胖瘦,都要综合防范中风的发生。
误区五:小中风不必在意。所谓小中风就是一过性的小发作,一般1~2分钟,最多10几分钟,病人感觉一侧肢体麻木或者无力,说话不清楚,医学上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会是一次,有时会多次。因为时间比较短,很多患者不把它当回事。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症状,因为小中风是大中风的前奏,此时对医生来讲是最好的治疗时机,治疗及时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误区六:中风会遗传。中风并不是遗传病,仅有一部分中风是具有遗传倾向的。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认真积极防治高血压病、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即可,不必过分担忧。
误区七:中风患者需要静养,不宜运动。很多人都怕中风后运动导致病情加重,因而需要静养。其实中风病人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而且容易造成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中风偏瘫肢体的康复需要对肢体进行不断有效地刺激才能完成。因此,中风病人需要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一般发病后3~5天,就应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
误区八:长期服药不检查。黄华说,常有些患者使用抗凝药,不注意监测。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偏瘫的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王龙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