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梁海利
在全国农业战线,焦作作为黄河以北“全国第一个吨粮市”“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而享誉华夏,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的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从而实现了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从粮食高产到优质高效的华丽蝶变。
产业融合,带来了规模之变。看集群,在河南省政府命名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中我市占8个,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较多的地市之一。在我市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中,蓬勃兴起的农产品加工业“六分天下”占其一。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达602.1亿元;今年前5个月,全市农业集群销售收入达267.5亿元。看加工能力,全市小麦、玉米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50万吨、215万吨,牛奶年加工能力50万吨。小麦面粉及方便食品、玉米淀粉及淀粉糖、乳制品及肉类食品、调味品及饮料的生产量居全省前列。
产业融合,带来了质态之变。看奖牌,我市被农业部、财政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温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我省唯一的“台湾农民创业园”。看品牌,全市认定“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85个,面积99.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5%,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修武县成为我省2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之一。全市共培育省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84个,其中国家级品牌有“斯美特”“天香”“栗子园”3个,均为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品牌达到81个。在历届全国“农交会”“农洽会”上,我市获奖产品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产业融合,带来了效益之变。在农业产业化强劲带动下,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武陟县建起了以斯美特、正龙等为主的小麦加工企业群,引进了“三全”“思念”等多家速冻食品企业,年加工能力近20万吨;建起了以旭瑞、粤禽、恒康、康利达为主的肉类生产加工企业群,实现了集聚发展。孟州市建起了以鑫源、华兴、金玉米等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玉米加工企业群,并成功引进了广济药业。温县以怀山堂、保和堂、健国为主进行怀药精深加工,以京华、立达、品正为主生产调味品,产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博爱县海华纺织、武陟县江河纸业、示范区蒙牛乳业已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职工多达7.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占71.4%,年工资收入多达11.77亿元,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2万元左右,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围绕农业产业化集群从事种养、物流、销售等,实现了收入的大幅增长。
产业融合之路越走越快。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发出了尽快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让焦作在发展中更加出彩的进军号令。我市要立足农业产业化现有基础,坚持改革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在此基础上,向农业产业千亿集群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