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教育部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进行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希望能消除原有“985”“211”工程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有人认为,如果高校的特殊身份仍然存在,原有问题可能无法解决,社会对高校的等级、身份观念将很难发生根本改变,通过“双一流”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构想,可能就难以实现。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水晶小草:“双一流”建设打破了之前的身份认证门槛,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只要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都有可能获得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这让更多的普通大学看到了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希望,也让更多学子有了在普通大学学习一流学科的信心。
@樊耀文微博:“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为选拔人才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但要把”双一流“建设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平常一个人015: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都把“985”“211”看作硬性标准,这对那些普通大学的优秀人才是极其不公平的,实施“双一流”建设,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其专业,选择更合适的人才,也可以让一些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阿七若丹:“双一流”建设的构想很美好,但需要真正落实和实施,只有彻底打破原有的高校运作模式,“双一流”建设才会真正起步,教育的公平和进步才会真正到来。
@江苏谢庆富: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师者,学问胜人一筹,德行高人一等。我国大学以千计数,但称得上大师的可能没有多少。建设“双一流”大学,就是要多出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大脑门王:实施“双一流”建设,可以消除原有“985”“211”工程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可以让更多有着一流学科的高校进入一流大学的行列,使各个高校各个学科形成竞争,才有利于科研学术的进步,才有利于一流大学的发展。
@这真是个好名字:在我国诸多高校中,很多拥有一流学科的普通高校被排除在“985”“211”工程之外,这让人们容易形成固化思维,认为“985”“211”工程之外的高校就不是一流高校,进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教育的不公平。所以,实施“双一流”学科建设,能够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使诸多高校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共同进步。
【下期话题】
交通违规“优惠券”
为降低电动车和行人违规而造成的事故率,让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6月中旬开始,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公安交警大队推出交通违规“优惠券”。该“优惠券”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交通法规的宣传,二是优惠方案。市民违章被罚时,凭券罚款打5折,还可现场打电话,请人答对上述规定就可免罚。目前,“优惠券”已发放1.5万多份。对此,有市民点赞,称这样的方式既宣传了交通法规,又能让市民意识到违章将要受处罚,但也有人认为灌云交警的做法,涉嫌拿行政执法权与市民做交易,不管是出于宣传还是让利于民,都有点不妥。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