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草根?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草根往往是平凡和普通的代名词。
但不知从何时起,草根这一词汇,在现代人的意识中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全新的概念,代表一个特殊的群体,并引领着这个群体在当今社会的大潮中风起云涌,潮起潮落。草根们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社会进程。他们扎根大地深处,顽强坚忍;他们敢于对命运说不,在艰难中跋涉,在风雨中攀登;他们用来自大地的力量拨开现实的迷雾,用带血的汗水迎接成功;在理想的高度和事业的顶峰,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超越。草根成功逆袭,成长为参天大树,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我们一直说,我们没有像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这样的企业家,怎么办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已经拥有很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家。这不,在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怀川沃土之上,有一位世界氟化工领域的开拓者,他叫李世江。几十载雨雪风霜,他依然在路上健步走着——走过崎岖、坎坷、艰险,迎来鲜花、掌声、笑脸。有得,他淡然;有失,他泰然。李世江用自己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注解了与众不同的草根精神。而今,他功成名就,粮谷满仓,但他仍不停歇,迎着阳光,沐着春风,一直向前。
改革开放到今天,真正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的,大部分都是草根,是靠草根来推进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草根的力量其实是很强大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在世界氟化工领域,李世江都是一个传奇。这传奇不是来自虚构的故事和缥缈的传说,而是来自一个实实在在的屹立在太行山下的氟化工王国,来自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令人瞩目的明星企业,来自一个扎根中国属于世界的现代化氟都——焦作多氟多。李世江,用他别具一格的创业路径,一步一步成为卓越的企业家,使自己的企业更为强大和出色,成为行业领域的精英。
从李世江眼神中流露出孩童般的神情令人相信,这是真的。他从未料想过成为一个富豪,但万事总有“意外”发生! 他的眼界和才识,足以让他挖掘出一个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市场。由他一手缔造的氟都——多氟多,不仅是一个奇迹,而且是勤劳耕耘后的收获。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相信和坚持正确的目标,人生就没有不可能的事。而他,也正是在超越自己的道路中,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蜕变。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李世江已经站在世界氟化工领域的最高峰顶,身披无数的光环。但他最愿意听到的,还是别人称他为草根企业家,因为他相信草根的力量,因为他是真正植根大地、经历风雨、顽强成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成功者,所以他对草根精神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历史学家认为,昔日晋商的发迹,根源自山西人刻苦耐劳的本能;徽商的做大,扎根于安徽人务实本分的秉性。在今天看来,李世江这类草根企业家正是独具了晋商的本能和徽商的秉性,才能走得如此稳健。
可喜的是,当今中国,一部分草根企业家已逐渐壮大成熟,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城市再到国际大都市。源于草根的财富,正给他们带来高于草根的追求。纵观李世江的发展史,虽然没有其他富豪崛起的那样曲折离奇,但他却用最平凡的故事演绎出比戏剧更富有效果的传奇。这种传奇背后,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与经验,值得每一位有追求有梦想的人去深思。
植根厚土 脚踏实地
草根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突破常规的神奇力量。草根最大特点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他们植根厚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实干巧干,追求成功;他们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实践家,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跷起大拇指的非凡群体。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早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李世江也经历过一个典型草根的成长历程。路在脚下,坎坷难免。曾经,老李家里一贫如洗。15岁那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原本成绩优异的李世江不得不中断学业,穿上了军装。5年的军旅生涯,李世江干中学,学中干,并养成了不甘人后的个性。从部队复员后,李世江有幸成为温县化肥厂的一名临时工。其间,他所从事的行当可谓五花八门:装卸工、钳工、电视机保管员、电影放映员、代课教师。企业的基层岗位,老李硬是干了个遍,且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色,为日后管理现代企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生性倔强的李世江始终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为此,初中毕业的他,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当兵时,别人学一个专业,他学两个专业。熄灯号吹响之后,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对于老李来说是家常便饭。多年之后,在参加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学习时,老李与年轻学员的一段对话让他记忆犹新。学员说:“你有足够多的钱,又不考虑被谁提拔,肯定缺乏学习的动力。”老李回答:“啥叫动力?受党教育多年,我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我懂得资本、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我学习的动力是,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劳动价值。唯此,才能把企业办好,才能造福员工,造福社会。”
1994年,真正的大任降落在李世江身上。李世江作为专家人才被焦作市引进到焦作市冰晶石厂,从此开始了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的艰辛历程。20多年来,李世江硬是靠智慧和坚强的信念,带领自己的团队,以草根特有的顽强精神迎着困难,拨开迷雾,快速成长,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办小厂成为国内外瞩目的世界氟化工基地。
倔强成长 绽放光彩
草根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挖掘不尽的内在潜能和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
草根贵在能够耐受贫寒,可以经受住任何考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给它一片哪怕是干旱贫瘠的土地,它都会倔强成长,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现在看来,对于李世江而言,选择多氟多作为创业平台是明智的选择。其实,老李选择多氟多,还有一个“六顾茅庐”的故事。1994年,多氟多的前身市冰晶石厂急需行家里手领航远征。中站区委、区政府四处搜寻人才,最终锁定了温县化肥厂的能人李世江。当时的李世江,可是个“香饽饽”,巩义、荥阳以及我市的数十家企业都盯着他,可温县化肥厂就是不放。为此,当时中站区的主要领导先后数次与温县化肥厂协商,并六进老李家门,与之商谈。最终,一段精彩的对话出现了:“只要你来中站,给你一辆车、一套房,月薪1000元,连带解决家属工作。”而生来有一股子傲气的老李回答说:“轿车不要,企业发展好了,不要说我,职工也会有车坐;房子不要,企业发展大了,我会为职工盖房子,我自然会有;月薪1000元,太多,我要与职工同甘共苦;家属也不需要调动。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让我干‘一把手’,我要的就是干事创业的平台。”他想用这个平台打造一个神话般的未来,一个为祖国增光添彩的未来!
给我一个平台,还你一个惊喜。李世江选择的新起点是氟化工生产。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原化工部短暂工作,参与起草了全国无机氟化工发展规划。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这个规划中,李世江洞悉了国家氟化工行业的一个重大发展方向,即利用磷肥副产品资源生产氟化工产品。聪慧而敏锐的李世江当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担任焦作冰晶石厂厂长后,李世江立即开始研究解决磷肥副产品氟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问题。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1999年李世江带领着他的草根团队成功地开发出氟硅酸钠法制取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该技术利用磷肥副产品氟硅酸钠为原料生产高分子冰晶石,改变了国内几十年来以萤石为原料生产冰晶石的传统工艺,走出了一条新型氟化工生产的创新之路,不仅开辟了新的氟资源,节约了国家宝贵的萤石资源,还解决了长期困扰并制约我国磷肥工业发展的“三废”污染问题。
当年,这项研究成果震撼了整个化工行业,并在2002年被当时的国家计委评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兼容并蓄 快速成长
草根的第三个特点是兼容并蓄,不受约束,快速成长。草根最善于向土壤的深层汲取营养,用地壳深处的充沛能量来丰富自己,让自己迅速地成长起来。
青年时代的李世江就已经深深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1983年,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电大考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几十年来,李世江几乎是永不停歇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他逐渐成为中国氟化工领域顶尖的专家级人才,他还被国内多所高校聘请为兼职教授。
在事业上,李世江是一个绝不会循规蹈矩的人,也是一个有着超前意识和理想的人,他甚至是一个能把牛皮“吹”成现实的人。
李世江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很快,用这种新工艺生产的高分子比冰晶石产品送到了用户手中,用户使用后都表示这种产品质量高、效益好。但由于这种产品品质超前,不符合当时的国家标准,市场推销难度很大。面对这种局面,李世江没有向国家标准低头,而是不可思议地提出:“我们的产品已经高于国家标准,我们不能降低标准来迎合国家标准,应该想办法来修改国家标准,让国家标准来符合我们的产品。”在他顽强地努力下,国家、省行业协会的专家领导们被打动了。李世江的一句气话变成了现实。有关部门研究后决定,由多氟多主持修订了新的冰晶石国家标准。
之后,李世江和他的团队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先后承担和实施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科研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42项,授权172项;率先建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无机氟化学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含氟精细化学品工程实验室;主持制定、修订5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主持制定国际ISO氟化盐标准;在冰晶石、氟化铝、六氟磷酸锂等多种产品线上成为全球第一,成为拥有氟化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众多高端产品的创新企业。
朴素真诚 大爱无边
草根的第四个特点是拥有朴素真诚、从善如流、不自私、不贪婪、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博大情怀。
“我的梦想本不是成为一个百万富翁,而是想要帮助更多的人。”李世江说道,“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个成功的企业发展壮大。”多氟多是民营企业,在多数人的眼里,民营企业往往锱铢必较,对财富极为珍视。实际上,在多氟多的成长过程中,李世江一直秉承着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崇高理念。
多年来,多氟多不仅致力于焦作街区的新能源路灯改造,为地方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对众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伸出了温暖之手。多氟多人爱心不断传递,企业捐款百万元支持教育;资助残疾人学校,鼓励女工自愿到福利院结对当妈妈;动员职工积极参与大爱无疆的骨髓捐献活动。李世江对许多社会荣誉并不在意,却对当选为焦作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和市福康学校名誉校长十分珍视,这也许就是一个草根企业家灵魂深处的天然秉性。
多年前,李世江有一个心愿,他要在焦作这片热土上培养出1个亿万富翁、10个千万富翁、100个百万富翁,让1000个优秀员工过上有车有房有存款的现代生活。如今,他的理想已经实现了,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他要为这片他所热爱的热土种下更多的希望。
产业报国 胸怀天下
草根的最高理想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在不断的成长中挺起中华民族中国制造的脊梁。
李世江心中激荡的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是产业报国的崇高理想,是为国尽责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倔强之魂。
干事创业,造福社会,是创业者共想的终极目标,但关键是能否找到激情澎湃的兴奋点。
2006年,李世江到日本访问,同行的一位老专家在聊天时告诉他:“有一种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材料叫六氟磷酸锂,目前只有日本拥有它的生产技术,能够批量生产,国内锂电池生产企业使用的这种原料全部依靠进口。如果你能够开发出这项产品,将来的产品将不是论吨出售,而是要论公斤、论克出售。即便是在国际市场上,一吨的价格也高达100万元。但是,日本企业对生产技术封锁很严,既不接受参观学习,也不转让生产技术。要想开发这项产品非常困难,只能依靠你们自己。”
老专家的一番话激发了李世江倔强无畏的草根个性,他当即决定,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多氟多一定要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六氟磷酸锂,不仅要和日本企业竞争,还要把中国的六氟磷酸锂卖到日本去。
回到国内,李世江立刻调集精兵强将,成立六氟磷酸锂攻关小组。然而,六氟磷酸锂的开发研究困难重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有的只是多氟多人的雄心壮志和拼搏精神。最终,多氟多人依靠顽强的精神和集体的智慧拼搏了八年。
这八年对于多氟多人来说是非凡的八年,是难忘的八年,是磨砺的八年,也是胜利的八年。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产量从2克、2000克到2吨、20吨再到200吨,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因为有了过硬的功力,李世江掌舵的多氟多坚决顶住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压力,和他们拼技术、拼成本、拼质量,把六氟磷酸锂的产量和质量都做到了世界第一。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也顺利进入日本市场,直接打破了日本企业对该技术的国际垄断,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时代担当 社会脊梁
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李世江带领着多氟多,以草根的力量倔强成长,做到了冰晶石全球第一、氟化铝全球第一、六氟磷酸锂全球第一、电子级氢氟酸全球第一,令世界化工界为之惊叹。从氟化工到六氟磷酸锂,从电解液到锂电池,从锂电池到电池、电机、电控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再到新能源汽车,他带领企业打通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怀抱心系蓝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国梦,迈上了“氟通四海、锂行天下、硅达五洲、车载未来”的新征程。
李世江认为,中国已有能力在这个数字时代立足。“很早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只会复制。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开始了几十年时间,我相信中国终究会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而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如今,多氟多已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空划出一道耀眼的彩虹。但是,已经走过60多个春秋的李世江并没有止步,他还在勾画着一张全新的蓝图。他觉得多氟多应该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美国有硅谷,中国也将有氟谷,多氟多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打造出中国的氟谷、世界的氟谷。
草根也可以成为英雄,因为他们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广袤的大地。这样的英雄才更具有旗帜般的意义和永恒的力量,才更能够成为时代的导向,而不会像一些无根的树一样,一时茂盛之后就会很快枯萎。草根英雄是人民树立的,他们不为迎合某种时尚,也不屈从哪种学说,他们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宣扬。
不安于现状的人,会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并努力实现。李世江说,我们不会因为崛起,而去刻意破坏这个世界。作为中国的企业家,我们只想更多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国家的崛起不只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只有那些拥有不屈精神的民族才有可能崛起,而民族精神最集中表现在实干企业家身上。千千万万草根企业家群体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所在。
在当今时代,草根已经不再意味着普通与平凡,而是最有价值的社会力量,是善良、坚韧、自强、担当,是独特的英雄情怀,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脊梁,让我们一起为草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