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脚步 今日风采丨中站区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站区:奋力建设经济强、环境美、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中站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 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争朝夕,激越前行,再创“中站精彩”;担当有为,不辱使命,为焦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贡献“中站力量”
中站区:奋力建设经济强、环境美、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中站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委书记王小平(前左二)在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右二),区委副书记、区长董红倜(左一)的陪同下在中站区企业调研。 (本报资料照片)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中)在中站区委书记王付举(右),区委副书记、区长董红倜(左)的陪同下在中站区山区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许来伟 摄
  和美小区街景。
  焦作市生态植物园。
  多氟多国家级实验室。
  人民路府城段。
  游人在许衡文化公园戏水。
  风神轮胎生产车间。
  河南奋安铝业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工地。
  龙翔矿山公园。
  许衡文化公园全景。
  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厂区。
 
   

  铸“发展基业” 绘“锦绣图景”

  今年,是中站区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欣逢该区工业发展100周年,“四个中站”建设5个年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回眸中站过去的5年,是该区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黄金期”。数字为证:去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36亿元,是2010年的1.8倍;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8.22亿元,去年完成58.07亿元,是2010年的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5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2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幅15.3%。

  回首峥嵘岁月,满怀自豪;展望锦绣前程,催人奋进。中站区未来5年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高扬建设“四个中站”主旋律,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10%左右,提前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战鼓催人急,整装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站人正在按照市委提出的尽快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总要求,向着建设经济强、环境美、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发展为要 经济强起来

  什么是经济强?就是强在创新引领上,强在质量效益上,强在经济结构上,强在企业活力上。

  梦想成于实干。回首“十二五”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站区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四个中站”为引领,以强力推进西部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四大经济板块”为抓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审时度势,克难攻坚,激越前行,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升级,经济跃升,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6亿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1亿元,增长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2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完成36.1亿元、增长14.5%,增幅均居全市前列。

  经济转型加速推进。主导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西部产业集聚区晋升全省“一星”,智慧园区试点,谋划了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开发了氯化法钛白粉、六氟磷酸锂等进口替代产品,培育了新的动力引擎。佰利联公司钛白粉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多氟多公司成为国内第二家以电动车为发展核心、拥有锂电池核心技术优势的整车生产企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67∶32,服务业占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谋划建设了岚璞尚宅、西部工业原料城、电商小镇、物流金融港、龙翔山度假区等项目,带动了特色商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休闲产业区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组织20多家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校“联姻”,引进博士、硕士等各类人才198人,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9.8%。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连续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资本运作力度加大,全区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1家,一批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看未来5年,又一组强经济的画卷铺展开来: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培育超200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1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产业集聚区升“三星”、进“十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风神、新材料、中原绿色环保涂料、氟化工、食品等“六大特色园区”;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科技企业占规模企业总数60%以上……

  一次豪迈的跨越,成功属于永远追求超越的中站人。

  本报记者 杨仕智

  

  项目为王 动力足起来

  什么叫动力足?就是足在数量之变、足在质态之变、足在效益之变。

  回首5年岁月,中站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任务”、各项工作的“第一抓手”、党员干部考核的“第一标准”、一起想、一起干、一起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项目建设的成效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项目为王,催生了全区项目建设“花开满园”:推动了与武钢集团、三木集团、奋安集团等全国500强的深度合作,一大批“大块头”产业项目落地开花结果;5年累计引进项目299个,计划总投资565.5亿元,实际到位外来资金371.9万元;5年累计实施项目360个,总投资1120.33亿元,已完成投资357.4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1个、三产类项目54个、城市建设类项目12个;先后实施投资30亿元的三木工业园、投资20亿元的奋安高端铝型材、投资22亿元的氯化法钛白粉、投资15亿元的乘用子午胎等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列入省重点项目6个、市重点项目54个,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度连续5年居四城区之首。

  项目为王,催生了经济发展的质态之变:大项目从过去传统产业占大头,变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占主导地位,不断调新、调优、调绿中站的产业结构,并推动产业结构由中底端向中高端迈进。

  项目为王,催生了经济发展的效益之变。今年一季度,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出现爆发性增长,同比增长51.1%,增幅居全市11个县市区第一位。佰利联公司实施创新项目,把钛白粉生产规模做到了亚洲第二,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35亿元、利润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3%和85%。多氟多公司在项目建设引领下,去年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42%,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亿元,同比增长1200%以上。

  上大项目、干大项目,中站人不分心、不走神,更没有止步。新出炉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一批重大项目精彩出列:投资51亿元的年产30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投资21亿元的六氟磷酸锂等已经开工建设;今年全区安排重点项目多达83个,总投资28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亿元。

  当下的中站,正在如火如荼、聚焦聚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孕育着新的巨变。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民生为先 百姓富起来

  什么叫百姓富?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五载岁月,发奋前行。中站区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执政为民的衡量标尺,用“群众说好才是真好”的诚挚胸怀倾听民众心声,将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视作目标追求,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普惠百姓,让“幸福中站”的底色越来越浓,绘就一条由“解困民生”到“普惠民生”到“幸福民生”不断上扬的民生幸福曲线。

  看投入,每年财政支出的70%以上、财政新增部分的70%以上投向民生。

  看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71元,分别是2010年的1.8倍和1.9倍。

  看教育,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中小学“班班通”全覆盖,在全市率先为教师发放第13个月工资,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看医疗,村(社区)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打造15分钟健康圈。

  看养老,建成全市首家区级日间照料中心。

  看就业,5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

  看保障,“五险合一”一站式社保服务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

  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5年,尤其是今年,中站区在为基本性民生“兜底”的同时,还努力把民生的“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公正,让民生红利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让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拥有更强健的体魄,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打造民生改善的“升级版”。 本报记者 杨仕智

  生态为基 环境靓起来

  什么叫环境靓?就是要拥有自然环境之美、绿色生态之美、景观特色之美。

  良好的生态是中站城乡的底色。近年来,该区以打造“绿色中站”为抓手,强力实施绿色发展宏图,治山、治水、绿城,调结构、促减排、优环境,演绎绿色崛起,实现了以天蓝、地绿、水清、低碳为特征的生态宜居之城的蝶变。

  环境之美美在青山。为还北山良好生态环境,该区铁腕整治非法采矿行为,关停采矿点、石料厂160多家,狠抓废弃矿山复绿,建设南太行景观带,治山、富山两手抓,年复一年打造“生态福利”。龙翔矿山公园一、二期工程建成,三期工程正在干。焦晋高速公路两侧矿山复绿工程、东张庄杏子城恢复治理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加快山区绿化步伐。规模浩大的植树造林、矿山复绿、绿色发展,使遍体鳞伤的北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北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环境之美美在绿水。改造提升后大沙河带状湿地形成了一条生态与文化、景观与水利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美化了环境。佰利源水库、白马门河治理、佰利联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治水工程建设正酣。

  环境之美美在城市。中站区按照“山、水、林、园”生态体系,见缝植绿、拆墙透绿、立体挂绿,一路一景,一街一点。城北建成了南太行景观带,城西建成了生态与文化、景观与水利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城南建成了集科普教育、绿色生态、文化娱乐、运动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许衡文化公园和万亩生态植物园,城中高标准建成了城区3条主干道绿化带,新建供市民休闲娱乐的街头游园4个。全区绿地面积288.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30.2公顷,绿地率达38.4%,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0.8平方米。

  环境之美美在蓝天。为了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空气,该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六大园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2%,汽暖循环利用率在80%以上;对百泉精细化工等8家污染企业分类实施关停并转,推动爱尔福克等7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141家餐饮单位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既要“金色GDP”,又要“绿色GDP”。中站人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建设“绿色中站”带来的“生态福利”必将惠及幸福的中站人。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站区委宣传部提供)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