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见习期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不少技工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后难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一个原因。而技工院校独有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的一个因素。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何魔力,缘何使毕业生得以尽快适应工作,形成毕业、就业的无缝对接?“切合经济发展需要,提前规划职业让学生学有所长,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是保证学生就业的关键。”市技师学院院长殷东兴一语中的。
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同样面临巨大的压力。然而,市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却是渠道畅通,形成一条毕业生就业的全国网络,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
订单式培养是该学院实现高就业率的法宝之一。近年来,市技师学院为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企业满意度为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实现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据殷东兴介绍,市技师学院的订单式教育模式更是给一些家长和学生吃了定心丸。这样毕业生不愁毕业找不到工作,而且在校期间就可以到用人单位带薪实习,这种灵活的办学模式确保了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多方满意。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合不合格、是不是人才、有没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和企业来检验。只有为企业培养能力强、用得好、学得快、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校的价值。”殷东兴说。
该学院完善了由政府职能部门、各类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院校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问题,听取地方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从企业新技术的运用及市场用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2010年以来,该学院先后和省内外几十家大型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企业先后向学院赞助一批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师资上也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学生毕业后,企业对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普遍反映良好,认为学生技能过硬、素质较高、适应能力强。
该学院每年都派驻2000多名学生到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国泰精密机件(无锡)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北京白家大院餐饮有限公司等60多家企业实习。该学院积极开设学生对口专业冠名班,既有省外知名企业,也有本地优秀企业。例如,广州广船班、富士康班、郑州宇通班、千年冷冻班和佰利联班等,实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奖学金,校企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共同组织实施。同时,企业将所需产品放到学校,供学生观摩、拆装,并安排技师、高级技师讲解,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
为进一步让教书育人适应企业需求,该学院与60多家知名企业采取“工学结合班”“企业冠名订单培养”“2+1”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该学院坚持集团化办学方向,牵头成立河南省机械成型技术技工教育集团,参与河南省电气技术技工教育集团、河南省现代制造技术技工教育集团、河南省数控技术技工教育集团等教学团体的教学业务研究与交流,实现了校企、校校之间资源互补、定期交流、互惠共赢的办学优势。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该学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条道路上,始终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市技师学院的校企合作之路,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我们比较看重的就是学生到学校以后,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很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市技师学院毕业过来的学生很多都能在企业中爱岗敬业、认认真真工作,热爱企业,为整个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焦作金箍制动器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职业教育应牢固树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市技师学院作为我市办学规模最大的技工院校,积极探索素质就业新途径,提前规划职业让学生“学有所长”,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搭建一条绿色通道。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