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沁阳,千年古县,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自古就承载着诸多美誉。
今年夏天,走过上千年历史的古城沁阳再续教育传奇,迎来了该市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高考、中考优异成绩带来的喜悦挂在每个沁阳人的脸上。
“清华北大工程”实现重大突破:该市有1名学生已被北大录取,有2名学生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占焦作被清华、北大有望录取总数的二分之一,这是沁阳市教育发展史上的最好成绩。
高考成绩全线飘红:该市本科上线3038人,上线率达到94.9%。普通类一本、二本、三本上线率和一本、二本万人上线率均居焦作六县市第一。其中,一本上线率735人,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比第二名多165人,较该市去年增加148人,上线率22.96%,比全省高出13.26个百分点。二本上线1548人,位居焦作六县市第一,比去年增加76人,上线率48.36%。职业类对口高招本科上线184人,上线率60.9%。
中考成绩再创辉煌:总分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7个文化课学科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共24项,沁阳市有23项指标均居焦作六县市第一名。焦作六县市前10名中,沁阳市占7人。
喜人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沁阳市始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摆上重点战略位置来抓,始终坚持把办人民满意放心的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兴城先兴人”作为沁阳发展的“第一导向”,把打造“河南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作为“第一目标”,把“学校全面进步,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全面提高”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追求”;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带来的结果,是该市4480名教职工辛勤耕耘取得的骄人成绩。
站在“十三五”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去的5年,是该市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5年。
这5年,该市高、中招成绩连年雄居焦作六县市之首。
这5年,该市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市”“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市”“河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河南省网络学习空间整体应用试点县市”等称号。
这5年,该市承办国家级、省级大型活动20多场;全国各地前来考察学习的人数突破120万。
如今,“沁阳教育”品牌已在全省教育界叫响,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教育战线的前列,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日趋显现。
沁阳市委书记薛勇充满期望地说:“今年沁阳市高招、中招成绩突出,特别是有1名考生已被北大录取,有2名考生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形成了‘核爆效应’,这说明沁阳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今后,我们要积极谋求与全国最好的、最优的教育资源合作,引进、选拔、培养一批好校长、好老师、好生源,实现教育事业三位一体跨越发展。要努力巩固沁阳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厚植优势,夯实基础,强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沁阳教育在河南异军突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沁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新起点上,永不满足、永远追求超越的沁阳人又开启了新征程,新出炉的《沁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确立了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今,沁阳人正在按照该市提出的“党建统领全局,凝心聚力攻坚,勇争一流创业”的总要求,为实现教育水平“河南领先、全国一流”,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阔步前行。
一次豪迈的跨越,成功一定属于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沁阳人。
“兴沁先兴人”,坚持“四个第一”办教育
2016年6月28日,沁阳市委常委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从财政拿出300万元,对沁阳一中2名考生分别考上清华、北大,重奖该校200万元;对永威学校1名考生被北大录取,重奖该校100万元。这一举措彰显了沁阳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沁阳发展,关键在人;人的发展,重在教育。
5年来,沁阳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四个第一”为引领,以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保证,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政策优先落实“四个优先”为抓手,推动了该市教育均衡、优质、高位发展,形成了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办学水平持续提升,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好态势。
沁阳市连续5年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先后出台了《沁阳市2010~2015年教育发展行动纲要》《沁阳市“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规划工作实施方案》《沁阳市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沁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等30多份纲领性文件,为沁阳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谋划蓝图,指明方向;连续5年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0%以上。
为了让每一位娃娃有学上,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近5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约3亿元,新建实验中学、改扩建校舍319个;累计投入6460.8万元,配备图书、仪器、体音美器材、班班通设备,购买理化生实验仪器和实验台,改善办学条件;投入294万元,采购中小学课桌凳;投入600万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投入299.7万元,对食堂进行彻底改造,操作间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打造“互联网+名厨亮灶”工程;该市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教学点和幼儿园,全部安装一键报警系统;该市有76辆标准校车,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为公办学校、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259名……
为了让每一位娃娃有学上,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该市把城市最值钱的地段腾出来,用于建设商隐小学、实验中学等中小学,通过打造“10分钟上学圈”,满足了因城区人口增加而新增的就学需求。新近规划的“沁阳科教新城”,就布局在沁南新区高速公路出口交通最便捷、地理最优越的“黄金地段”。为推动受教育权利均等化,该市对进城务工子女实行“同城待遇”,在该市25所小学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新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100%。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近3年来,该市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890.89万元,资助学生54448人次。在全省首批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的18个县市区中,该市以97.5的高分排名第一,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称号。
为了让每一位娃娃有学上,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该市把打造“教育铁军”作为关键措施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建立教师补充奖励机制,2011年以来,共招聘中小学教师969人,仅去年就招聘教师200多人,是其他县市的数倍之多;为表彰蔡林森为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市里每年给他发放6万元政府津贴,每逢蔡校长生日,市委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前去祝贺;市政府每年还拿出资金重奖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2011年以来,该市有3837名教师受到表彰,奖励总金额达629万元;大力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积极开展全员培训,5年累计培训教师57000人次,坚持开展向蔡林森校长学习活动,组织校长、教师9000多人次到永威学校交流;积极做好国培、省培工作,参训教师8000多人次;先后邀请顾明远、郭振有、黎加厚、王敏勤、卢勤等50多名国内著名教育专家莅沁讲学,累计培训教师40000多人次。先后组织校长、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邀请国内各类名校、名专家来沁阳传经送宝,促进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沁阳梦”最重要的是大学梦,大学兴则沁阳兴,大学强则沁阳强。为破解“人才兴沁”战略发展中的人才“瓶颈”,2010年沁阳市与广州莫蒂斯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出台最优惠的政策,划出最值钱的地段,创造最优良的环境,成功创办了第一家民办高校焦作工贸职业学院,为焦作六县市唯一。6年来,该学院在基础设施、招生管理、特色院校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沁阳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去年,该学院招生取得重大突破,三年制和五年制共招生1068人,在校生总数突破了2000人。今年招生持续见好,单招录取学生1200人,五年制招生加上高招计划,今年招生人数有望突破1500人。下一步,该学院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本科院校的晋升。沁阳市政府也将此项工作列入沁阳“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已经制定措施加快推进焦作工贸职业学院专升本进程。
在“兴沁先兴人”“四个第一”和“四个优先”引领下,沁阳市各级各类学校达到287所,在校生8万余人,教职工达到4480人。全市适龄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3.2%;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
开启“智慧教育”,打造教育转型升级版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教研员通过“沁教云”教学质量评估平台,随时“推门听课”、在线评课。
教师充分发挥“沁教云”人人通平台优势,实现了“自主备课在桌面、二次复备在线上、集体备课在云中”的学习目标。
在“云端”,师生交流、生生协作变成常态化,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教学点数字资源全面覆盖,让农村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互联网+”,开启了沁阳教育的新纪元。
……
沁阳市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强力打造教育转型升级版。
记者在沁阳市智慧教育中心采访时了解到,“沁教云”是通过网络接入“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和资源平台、管理平台“三通两平台”建设,构成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智慧教育”体系。融入STEAM教育、创客教育新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变为可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拥抱“沁教云”,首先夯实基础。沁阳市总投资5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全市学校(包括教学点)100M光纤宽带全覆盖,校园网接入带宽在百兆基础上向千兆跨越,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沁阳市智慧教育中心、区域网络中心,拥有高端录播教室10个,多功能室145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电子白板到班,每所学校至少拥有一套视频互动教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市师机比1∶1,生机比为9.5∶1。
汇聚优质资源,实现网络学习“人人通”。该市还投资500余万元,建成“沁教云”人人通平台,完成区域网络中心和视频巡视中心建设,“沁教云”平台与人教数字校园、焦作教研平台、东师理想教师研修网实现了互联互通。截至目前,该市利用空间建立学校机构平台35个,师生个人空间11677个,学习空间共发布教学视频近3000个,发表文章近3万篇,“沁教云”微课平台存储中小学各学科优秀微课近2000节。
为了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抓培训、强素质措施:组织全市中小学的相关人员赴省外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多次来沁讲座,与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实施战略合作,培养名师200人,全员轮训4000余人,打造全国信息化示范校2所。仅2014年,该市就组织校长在内的全员培训14次,培训3500人次,50岁以下教师培训比例100%;现场测试,合格率100%。各学校每周进行信息化专题培训,现场考核,人人过关。目前,该市4480名教师中,20%到过先进省市学习,80%接受过国内知名专家辅导,100%通过市级教育信息化考核。全市50岁以下教师100%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会制作课件,会做微课。
通过创新“智慧教育”模式,该市形成了信息化教育新态势,推动沁阳教育迈向更优质、更均衡、更公平的新阶段。
在教研与电教融合、强校与弱校融合中,促进了师资均衡、校际均衡和教育公平,在网络互动中实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该市建成了市级巡视中心、教学质量评估平台和学校视频互动教室,目前30所学校已经实现网络有序排课。利用教学质量评估平台客户端,教研员可随时进行网上在线巡视,实现网上“推门听课”。相关学校的同科教师也可以同时听课,聆听教研员的点评,并进行现场互动。全市167所学校已经实现在线听评课,接受网络听评课的农村教师达到2000余人。
促进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构建新型课堂,组织专家编写完成涵盖12个学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新形态教学指南》。全市90%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指南》,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课堂教学质量更加优质。积极探索平板等终端设备在课堂中的应用,优化学习流程,转变师生角色,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教师智慧教、学生智慧学。
利用网络平台助推教育管理。该市充分运用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市级、校级沟通展示渠道。通过“沁教云”管理平台将各类管理平台融合,实现校车监管、平安校园、教育督导等重点工作的网络管理,使全市管理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过渡,实现智慧管理,使各类资源得到最大的聚合,管理与服务走向一体化。
如今,沁阳的“智慧教育”品牌已经叫响全国:2014年,该市被评为“河南省网络学习空间整体应用试点市”。去年5月,该市作为河南省区域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市,参加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如今,创新思进的沁阳教育人正在用互联网思维开启童蒙智慧,朝气蓬勃的沁阳学子正在用信息化密码登录知识殿堂,升级版的“智慧教育”新模式,正在让每个孩子沐浴公平教育的阳光。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福利”普惠百姓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沁阳市“第一民生工程”。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毛文明有感而发:“人民群众对教育满不满意,要让人民评判,让群众说了算。”
沁阳人民对沁阳教育满不满意有了“答案”。不久前,该市对全市22所初中、56所小学的37832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发放家长调查问卷9466份,家长的满意度高达98.5%。
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背后,缘于沁阳教育向人民交出的一份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缘于沁阳教职工为教育事业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看义务教育。
创设公平受教育机会,连续5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1%。
招生更加阳光公正,公办小学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比例和公办初中对口直升比例均达到100%。坚持实行分配生政策,将沁阳一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分配生占统招生计划的比例每年保持50%。
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建设实验中学新校区,实施“校安工程”,绿化、美化校园,修建各类体育场地,采购各类教学仪器、图书和体音美器材,配备率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整体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全市141所初中、小学结合实际,积极开发各类社会资源,传承唢呐、高抬火轿、太极拳、书法等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办学特色。实验小学参加“中原情·一家亲”赴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活动,和台湾曹公国民小学缔结姊妹学校,实验小学和曹公国民小学师生联袂献上的“国乐盛宴”,受到了时任省长谢伏瞻等领导的一致好评。山王庄镇盆窑小学“快乐黑陶”工作坊代表河南省赴青岛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赢得了教育部领导及参展人员的啧啧称赞。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看高中教育。
充分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将全市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去年将经费提升至每生每年830元。拨付中职免学费资金和助学金2021.63万元,惠及学生68185人次。拨付普通高中助学金1811.73万元,惠及学生22880人次。
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16年普通类一本上线率比2011年提升了18.16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逐年攀升,2016年本科上线率比2011年提升了29.2个百分点。优秀生不断涌现,2011年,原瑞琦被清华大学录取;2012年,陈浩被北京大学录取,司健康、吴昊被清华大学录取;2014年,郜哲获焦作市六县市文科第一名;2015年,刘启微获焦作市文科第一名;2016年,王瑞刚被北京大学录取,石方正、赵亚鑫有望被清华、北大录取。
——看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成果丰硕。全市有幼儿园129所,教职工1925人,在园幼儿20256人,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达93.2%。全市拥有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焦作市级示范幼儿园6所。
公办学前教育扩容提质。5年来,该市用于公办幼儿园建设的资金累计达3902.737万元,利用农村闲置校舍高标准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1所。目前,全市已投入使用的公办幼儿园29所,在园幼儿人数达到4057人。
民办学前教育整体提升。全市36家幼儿园投入1000余万元配置新型校车69辆,完善全市各幼儿园物防设施,实现技防监控全覆盖,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全面上档升级。
《中国教育报》以《城乡幼儿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为题对该市学前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看职业教育。
沁阳市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与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普高职高横向渗透、职前职后互为沟通的具有沁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办学质量突出,对口升学优势明显。5年来,该市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类大赛中获奖,荣获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82个、焦作市奖项194个。对口升学全省领先,上线人数和上线率连年位居焦作第一。
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该市建成了机电、电子两大省级重点专业和旅游、种植、计算机优势专业,开设了现代物流、幼师、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汽车检测与维修等特色专业,焦作工贸职业学院重点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化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旅游及空乘服务四大重点专业,为沁阳支柱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为深化校企合作,该市通过联合招生、“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焦作工贸职业学院与晋煤天庆、广东兴发、超威电源等全国1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职教中心与我国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北大青鸟集团合作办学;沁阳职专、职教中心分别与苏州电子、南通科慧等企业开展了合作办学。
——看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该市找准“五个抓手”,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
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礼仪教育新方式,在全市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建设“知行学堂”,全面推广中小学生礼仪基本规则,全市师生知礼行礼蔚然成风。该市先后有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百名美德少年”,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员”,1名学生荣获“第十二届宋庆龄奖学金”,4名学生被评为“河南省美德少年”,位居焦作第一。
以“1+1”体育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全省首家开展“1+1”体育活动,上午30分钟“长跑+团体操”,下午小学1小时、中学30分钟“眼保健操+社团活动”,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中小学推广。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第一中学、第一小学、实验小学被列为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今年7月,实验小学男、女足球队将代表焦作市参加2016年河南省校园足球“省长杯”暨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足球锦标赛。
以课堂改革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全市全面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加强微课与课堂教学融合,推广“人教数字课堂”应用模式,利用学校计算机教室、iPad等终端设施开展的“1对1”教学,为学生加强自主、泛在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以艺术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艺术教育中,全面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该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和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在全市中小学整体推进书法教育,捏掌中心小学被评为“河南省书法教育实验学校”。
以多元化评价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展“认星争优”活动,通过学生自我认星、自觉争优,引导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从学业发展水平、体质健康、学业负担、兴趣与特长、家长满意度、艺术素养6个方面28项指标对学校进行监测,促使学校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健康、气质优雅、素质全面、个性突出”的中小学生。
一份份成绩单是沁阳市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真实写照。可以坚信,沁阳人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实践,必将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