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修武县地处太行山南麓,是我市典型的干旱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修武县在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大潮下,开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199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范晓粉被分配到修武县林业局,成为该县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林业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刚上班时,范晓粉就暗下决心,要和同事们一起努力,为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彻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年来,在范晓粉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修武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并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
1997年9月,刚刚参加工作的范晓粉就赶上了修武县十年造林绿化普查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范晓粉经常吃住在西村乡双庙村、平顶窑村的农户家里,有时甚至十几天不下山,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全省同行好评。
1999年10月,范晓粉被派往该县西村乡甲板创村附近的黑羊圈山上进行飞播成效调查。当时,由于没有GPS定位仪器等设备,她和同事仅拿了一张地图就进山了,在徒步行走5个多小时后,山里突然下起雨,由于地形复杂、荆棘丛生、雾气腾腾,范晓粉和同事们迷失了方向,又饿、又冷、又累的她第一次感到了失落和无助。“只要顺着一个方向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冷静下来的范晓粉最终带领同事走出了困境。
此后,范晓粉吸取教训,下决心把当地山区的道路地形牢记在心里。如今,她脑海里早已绘制出了一张山区林业现状图。
2003年,工作成绩优异的范晓粉担任修武县林业局林业工作站副站长。在当年8月进行的太行绿化工程检查中,她不畏辛劳坚守在造林一线,指导云台山镇古洞窑、西沟等村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第一天下来,范晓粉的双腿就跑得酸疼,手脚也磨出了血泡。随后,范晓粉依然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阻,继续坚守在造林一线,用汗水浇灌每一棵树苗。当年,修武县的造林绿化工作赢得了国家林业部门的好评,并荣获“全国太行山绿化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省林业厅工作组到修武县开展林业生态建设验收工作。刚刚被任命为林业工作站站长的范晓粉吃在山上、住在村里,一边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一边亲自跑山头、钻树林,晚上加班绘图、制表,编制报告。在她和林业工作站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修武县被评为“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同时,由于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坚持生物多样性的造林原则,修武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014年,修武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
2012年冬,修武县林业局在太行山区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工作。为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幼龄林生长情况,范晓粉带领工作人员在当地林区连续奋战10余天,每天徒步行走3个多小时,对林区进行抚育样方调查。期间,范晓粉和同事们多次进入野兽活动频繁、灌木丛生的区域,即使面对危险,她也没有畏惧、退缩过,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抚育样方调查工作。
近年来,在范晓粉和同事的努力下,修武县林业工作站在全县造林绿化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修武县被评为河南省林业生态县;2014年,修武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指导全县完成平原绿化、飞播造林、经济林基地建设、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22万多亩;先后引进、推广多种速生造林树种和清香核桃等20多个优良林果品种,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指导群众累计完成平原植树700万株,培育良种壮苗0.6万亩……
2013年6月底,范晓粉被查出患腰椎间盘突出,家人劝她休息,可当时已到雨季造林的最佳时节,她不想错过,忍着病痛去造林。她常常用手扶着腰,一大早就上山,天黑才下山,一直坚持到当年8月底雨季造林工作结束才肯去医院做手术。手术后,她经常疼得睡不着觉。有时,她也会抹眼泪,觉得自己太傻。家人也劝她换个轻松一点的工作,可她总是选择继续坚守在山林。
“再难的工作也要有人做,从走上林业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无论前方的路多么艰辛,我都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范晓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林业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手记
范晓粉作为一名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在造林绿化战线默默耕耘、全情投入,为修武县生态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领导和同事眼中,范晓粉是一个政治思想坚定、工作作风严谨的人,工作中,她从不讲条件、提要求,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努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成每一次任务。
担任林业工作站站长以来,她多次主持参加了修武县山区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生态廊道建设、飞播造林等林业工程的调查、规划、实施等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在平凡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