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脚步 新闻力量丨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闻的力量 媒体的担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16 年7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的力量 媒体的担当
——本报开门办报创新实践“市民观察团”活动回眸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民观察团”参观刚落成的桃花峪黄河大桥。
  “市民观察团”走出市两会会场。
  “市民观察团”乘坐体验试运行的郑焦城际列车。
  “市民观察团”走进北山治理绿化现场。
  “市民观察团”走上正在建设中的京广线黄河铁路大桥。
  “市民观察团”走进大江重工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核心提示

  太行山上、黄河岸边;百米井下、田野深处;两会会场、榜样身旁……一群身着印有“市民观察团”字样红马夹的人经常奔走在怀川大地。而今,这一党报牵手读者的“市民观察团”活动,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

  时至我市建市60周年之际,我们在回顾焦作阔步前进、沧桑巨变之时,也把目光投向本报,审视媒体的担当、新闻的力量。在此,我们以党报牵手读者的“市民观察团”活动为例,通过这一开门办报的创新实践,来管窥焦作日报为全市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建设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有一种牵手,叫“党报有约”

  开门办报,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报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本报党委、编委会积极探索新时期地市级党报开门办报的新途径,在有效应对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同时,更加有力地发挥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开辟《党报有约》栏目,通过党报牵手读者,组织“市民观察团”活动,让一批批普通市民走近我市重大工程、民生项目,进行零距离观摩考察,让市民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大脑想、用自己的嘴巴说,进而形成文章见诸报端,就是本报在开门办报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之一。

  《党报有约》栏目开设于2010年6月,“市民观察团”活动由此起步。一批又一批的普通市民在本报社会新闻采访部的组织下,走近我市重大项目、重点建设、民生工程一线,进行零距离观摩。至今,该活动已开展了80多期,参加的市民数千人次。

  为了增强“市民观察团”成员的广泛性,在每一次活动开始之前,都要在《党报有约》栏目刊登预发消息,告知活动时间、观摩内容、报名方式,公开邀请市民参加;为了增加“市民观察团”的人员组成分量,每次活动都吸收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劳动模范、“感动焦作”人物、“美好家庭”成员等经常出现在“市民观察团”中;为了增强观察效果,每次活动都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及特长的人员参加,博士、教授等专家学者不断走进“市民观察团”的行列之中。

  随着“市民观察团”活动的持续开展,读者对《党报有约》栏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报名参加活动的市民越来越多。每当“市民观察团”活动的预发消息见报后,许多市民都踊跃报名。一些市民通过电话报名后担心安排不上,又亲自来到报社报名,并反复表达自己希望参加活动的迫切愿望。随着这项活动的不断升温,有一家三口报名的,有夫妻想一同参加的,有家长想带孩子去的。在报名的市民中,有年逾八旬的耄耋老者,也有年仅十几岁的青少年,一些市民宁可请假或放下生意也要参加。

  随着广大市民对“市民观察团”活动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提高,本报的读者群也不断增大。一些居民为了及时了解“市民观察团”活动而专门订阅了报纸;一些因经济条件差而未能订报的市民,每天都要到阅报栏或设有报架的门店去看看有没有“市民观察团”活动的消息。

  有一种贴近,叫走进现场

  本着公益性、重大性、针对性、贴近性的选题原则,承担组织“市民观察团”活动的社会新闻采访部精心谋划活动选题,缜密制订活动方案,精心选择“观察”部位。

  开门办报,就要贴近读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发掘本土性、接近性的新闻资源,做出外地驻焦媒体不愿去做、无法去做的独家新闻,进而充分体现地方主流媒体的优势。在这方面,《党报有约》栏目记者不断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曾有一段时间,市民们普遍反映,自来水煮开后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白色物质,担心这些漂浮物会不会导致结石之类的疾病。应当说,这不是一个很有爆炸性的新闻线索,也不是一个容易引起非当地媒体关注的话题。但《党报有约》栏目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实际问题,于是以此为选题,组织“市民观察团”走进自来水公司,探访水源出处,查看检验报告,听取专业人员介绍。

  原来,由于焦作地区地下水水质过硬,自来水公司一直是将其与北部山区水库里的地表水按比例混合,由此降低了水质硬度。但在某一段时间内,由于水库因景区改造而暂时无法取水,由此提供给居民的自来水都来自500米深的岩层水,而这样的岩层水水质偏硬,所以市民们发现煮开后的水上有一层漂浮物。自来水公司的技术人员向大家解释,这层漂浮物其实就是钙、镁等矿物质,而检验报告显示,这些矿物质尚没有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也不会造成人体器官结石。

  市民代表把问题弄清楚后,随行记者把他们的认识和看法形成文字,见诸报端,让前往参观的市民用自己的话告诉更多的市民。很快,水面漂浮物可能导致肾结石的说法烟消云散。

  2011年,市政府投资1亿多元新建成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新建垃圾场的底层是如何处理的,渗滤液会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表层垃圾会不会随风飞散形成二次污染,进场的垃圾有没有进行分类?这样的问题虽然不具有爆炸性新闻效应,但却事关民生与环保。于是,《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境资源工作者、网民代表和热心市民组成 “市民观察团”,前往30公里外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实地查看。

  垃圾池底敷设了进口优质防渗材料,垃圾填埋要经过检验、覆土、消杀等7道无害化处理工序,填埋库区四周设有3.5米高的防飘散金属围网,垃圾沼气已经用来发电……随行记者把“市民观察团”成员亲眼看到的情况写成纪实性新闻稿件,通过报纸告诉更多的市民,满足了读者对新闻阅读的接近性需求。

  假如地震突然发生,假如洪水突然袭来,市民该到哪里疏散、能够得到哪些救援?这些都是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的事情。《党报有约》栏目记者邀请中小学教师、社会救援机构人员、网民代表和普通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对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和防灾减灾设施进行了实地查看。报纸从市民的眼光、市民的感触、市民的建议进行报道,形成了独有的区域性新闻。

  应当说,“市民观察团”活动,在促进地方党报把权威性变为贴近性、把灌输式变为互动式、把“一元化”变为立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有一种桥梁,叫沟通互动

  南水北调、城际铁路、北山绿化、引黄入焦……我市近年来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工地,无不留下了“市民观察团”的足迹。

  2012年以来,我市实施了事关转型提升、改善民生的“十大建设”。对此,本报责无旁贷地要进行大力宣传。而以组织“市民观察团”对这些项目开展实地观摩,不仅从新闻角度进一步拓宽了报道视野,延伸了报道深度,而且架起了连接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

  南水北调城区段7座跨渠桥梁的建设,构成了一桥一景的水上画廊。可城区东部的几座桥梁建成通车后,网上出现一片质疑声,认为桥窄坡陡,行人和非机动车还要走绕行匝道,不便通行。同时,由于桥下雨后积水,市民们对主渠道是否影响城市排水泄洪也有疑虑。

  带着这些问题,“市民观察团”对这些桥梁进行了实地探访。工程设计人员向大家逐桥介绍设计理念、交通功能、景观效果、工程进度、建设质量。通过实地观摩和座谈,市民代表明白了桥梁匝道设计实属受到地域空间限制,而且现有的设计是几种方案最为科学合理的。大家同时了解到,市政府为改善桥梁通行功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对这些桥梁进行多次设计变更所付出的努力。由于对南水北调城区段工程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担心影响城市排水泄洪的市民也打消了顾虑。而市民代表的参观见解和看法,通过报纸与广大读者见面后,网络上的议论很快消失。

  带着问题来,带着诉求来,带着建议来,本报每开展一次“市民观察团”活动,都要求参与的市民提前“做功课”,收集百姓意见,反映市民心声,并能提出建议。“市民观察团”在实地探访新建生活垃圾场的活动中,环保专家、85岁高龄的市民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忠言良策:希望借鉴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抓紧上马二期工程,使垃圾处理更加科学、环保、可循环利用。

  “市民观察团”活动开展以来,市民代表共计提出合理化建议300多条,其中部分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

  2013年7月,河南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对本报开门办报的做法予以推介,认为此举既为政府职能部门听取市民呼声与建议提供了重要平台,也改变了党报宣传单向传播的“一元化”报道模式,建立起开门办报的新渠道。

  有一种登高,叫政治殿堂

  走进重大活动现场,走进重要政治场合,走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市民观察团”的“观察”视野不断拓宽,“观察”高度不断延伸。

  2014年8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公民旁听焦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办法》。于10月29日召开的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是该办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常委会会议。经与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协商,本报邀请6名自愿报名的市民组成“市民观察团”,全程旁听了此次会议。

  “欢迎你们来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10月30日时近中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明德和副主任穆玉华特地来到旁听会议的“市民观察团”成员身边,与大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王明德和穆玉华对大家关心我市民主政治建设和人大工作表示称赞和肯定,并希望更多的市民关心焦作发展,为建设文明、和谐、富裕、美好的新焦作建言献策。

  2015年市两会期间,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来自企业、社区、农村的6名公民,组成“市民观察团”,走进我市民主政治殿堂。

  这是“市民观察团”第一次走进我市两会,同时也是我市重要政治场合公民旁听制度的首次尝试。两会秘书处对“市民观察团”旁听两会高度重视,在一些方面给予特许和破例。在人大会议分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市民观察团”成员被分别安排到若干个代表团中,与人大代表一起讨论和审议。

  按照有关规定,公民旁听没有发言权。但在审议中,各代表团主持人均热情邀请“市民观察团”成员发言。“市民观察团”成员纷纷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对我市经济转型、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016年1月,“市民观察团”再次走近市两会会场,并全程旁听了市政协会议的全部议程。

  “过去一直觉得人大、政协是高高在上的机关,市里的两会更是离自己很远。这次走进两会现场,让我觉得两会就是在讨论、研究、部署涉及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代表、委员就是在替人民说话、替人民把关的人。感谢焦作日报组织这次活动,让我对两会有了新认识。”“市民观察团”成员李和平说。

  “公民不但能旁听两会,还能提建议、说意见,把老百姓的心声直接带到两会会场,这是搭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市民观察团”成员耿言锋说。

  走近身边的榜样,感受和传递榜样的力量,“市民观察团”拓宽视野,不断触摸精神“富矿”。

  焦煤集团九里山矿刘金玉师傅数十年如一日修旧利废、技术革新、无私奉献的事迹在怀川大地不胫而走。为感受这种榜样的力量,本报《党报有约》栏目组邀请多种行业人士组成“市民观察团”,走进“刘金玉修旧利废班”,走近“节约大王”刘金玉。

  一个双目完全失明的老汉,坚守荒山18年,不分春夏秋冬、不避风霜雪雨,每日披荆斩棘、挖山植树。如今,他已绿化荒山360多亩,成活的树苗有8万余株。“市民观察团”走进深山,来到被誉为“盲人愚公”的璩正茂老汉身旁,面对面地感受榜样的力量……

  只有起步,没有终点,“市民观察团”的脚步将继续迈向远方。

  一路相伴 感谢有您

  ——写在《脚步》谢幕时

  本报编辑部

  今天,当《脚步》第三十八次与您见面的时候,作为以“祝福党的95岁生日、献给建市60岁生日”为主题的纪念特刊,也收起了匆匆的脚步。此时此刻,我们只想深情地说,一路相伴,感谢有您!

  因为有您,《脚步》走过了《得天独厚》《波澜壮阔》《旗帜引领》《难忘记忆》《怀川品牌》《媒体聚焦》《美好祝福》一个又一个单元,今天,我们推出的结语篇《新闻力量》,实际上是大家的力量。因为有您,我们的视野才开阔;因为有您,我们的步子才稳健。一声感谢,饱含着我们深深的情感。

  这里的“您”,首先是指亲爱的读者,读者的关注、支持、理解、包容,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底气来源、信心保证。其次,还特指对我们大力支持的有关部门,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市档案局和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大家伸出的援助之手,是我们能够出彩出新的定海神针、前行灯塔。

  庆祝建市60周年,焦作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努力打造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推动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我们并肩携手,再出发!

  总策划:杨法育 王爱军

  策 划:杨双喜 李 弘 贾随保 吴长青

  执 行:吕正军 董柏生 孙国利 杨仕智

  陈作华 赵耀东 王 言

  美 编:李新战 车 璇 汪 洋 肖 扬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陈作华摄)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