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创新,是孟州市对外的一张闪光名片。多年来,该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调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和经济不再是“两张皮”,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8个,设立海外研发中心5个,5家企业成为国家或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专利申请连续四年突破400件。科技创新对该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0%,有力支撑了孟州市经济转型,实现了弯道超车。
狠抓科技投入,夯实科技创新保障。一是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在财政支出安排时,坚持优先保证科技经费拨付。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每年筹措不少于500万元对省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平台建设等给予奖励。2015年,该市科技支出达3760万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1.8%。累计兑付创新券资金200余万元,科技创新后奖励、后补助资金100余万元,发放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资金30余万元。二是注重发挥企业投入主体作用。积极落实各项科技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等活动。近年来,大地合金、飞孟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均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超过3%。广济药业核黄素生物发酵工艺被定为“国际首创”,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口技术目录;中原内配、隆丰皮草、飞孟公司、泰利杰公司成为气缸套、羊剪绒、超硬材料、膳食纤维等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单位,掌控了行业话语权。2015年,孟州市重点企业分别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1项,省重大专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三是注重发挥社会投入推动作用。坚持多条腿走路,积极探索并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从科技创新券、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环节入手,吸引金融资金,支持科技投入。每年金融机构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规模超过5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
注重载体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一是构建科技服务平台。2015年,孟州市政府与德国莱茵集团合作组建了德国莱茵·孟州高新技术公共服务中心,这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际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同时,在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成立了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孟州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这些平台为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供高效服务,形成了企业间科技资源共享、技术难关共克、技术优势互补的集聚效应。二是构建自主创新平台。目前,该市已建成1家国家级、11家省级、3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超过80%的规模以上企业均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自主研发新产品173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58项。三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3家,院企共建产学研基地23个。
完善机制体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孟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二是强化跟踪服务。建立了重大科技项目会办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对投入超过500万元的重点科技项目由市领导分包负责,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达产达效。把科技进步指标作为对各乡镇、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的创新活力。三是强化人才培育,先后实施了“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家型人才。截至2015年年底,已累计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200余名,常住孟州的外地客商及专家300余人,大地合金公司陈铮博士入选我省首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