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达半年多的版权纷争之后,《中国好声音》更名《中国新歌声》于7月15日晚在浙江卫视首播,经过四季人气的积累,这也是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主打原创模式后的首度亮相。根据CSM全国网的统计,首期节目收视率高达2.24%,仅次于《奔跑吧兄弟》今年的收视纪录。或许是对于老节目的情感,或许是对于新节目的好奇,总之,数据背后代表的是聚积的人气和关注。而在部分观众看来,似乎有些“换汤不换药”的新模式背后,却是主创团队们花了三四个月时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磨合、不断地提升后的最终呈现。
据节目宣传总监陆伟说,围绕导师战车模式,整个导演组原创过程中的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节目最终播出时,最引人关注的创新点是导师战车高空冲刺的形式,但实际上为了表现这种形式,导演组至少进行了成百上千次摸索。
首先,导师战车的道具设计很是煞费苦心,导演组为此请来迪士尼公司的供应商,以打造过山车的硬件标准,来设计和制造导师战车的运行轨道。其次,这个核心道具的任何变化,会牵涉整个舞台的音响、灯光、摄制系统的全面变化,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导师战车前有一扇“声音之门”,用来遮挡导师的视线,在确定使用导师战车模式后,光是设计这扇门,就来回折腾了几十次。现在观众看到的“声音之门”,是一块上下升降的挡屏,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实际上,节目组最早考虑过十几种方案。 “曾考虑过门左右开启,或者在导师椅子上装一个隔板,或者在战车前装一个帘子,可以直接穿过去……”陆伟说。这一设计的难点在于,既要保证遮挡物可以挡住导师的视线,同时还要拍到导师的表情,而且要保证遮挡物的打开既快速又安全。幕后团队经过无数次测试,最终选择了“声音之门”上下升降的方案。因为左右开启挡屏的速度较慢,导师椅子上的隔板会影响导师脸上的光线,而“帘子方案”虽然简单快速,但在实际测试中却发现无法保证舞美效果,而且帘子太轻容易被吹开,导致选手过早被看到,太重又会造成导师冲刺时被击打,产生安全隐患。
在“导师战车”和“声音之门”方案相继确定后,如何拍摄战车冲刺、如何捕捉门背后的导师表情等都是节目组需要解决的难题。
陆伟表示,观众看到的只是视觉上的全新呈现,但是在这个全新呈现的背后,却是“一个巨大的原创过程”。 北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