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能源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撬动效应
迎来发展好时机
为创新梦想加油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撬动效应
——多氟多多维创新推动跨界转型调研报告
作者: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崔喜芹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跟随别人的创新注定没有出路,只有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存力和发展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氟化工出发,向新能源转型,以清晰的发展思路,实施自主创新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升级道路。

  在创新中采取多种方式、多个维度,从技术、产品、市场、资本、跨界等各方面去发掘创新基因和创新方向,建立一种复杂的、综合的创新体系,这种创新更有价值、更有生命力,可以推动企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颠覆式技术创新

  依托自主创新,从根本上和模式上创造行业全新的工艺和市场,替代旧的行业格局。以颠覆式工艺路线为创业起点,培育强大创新基因。多氟多成立于1999年,主要生产电解铝配套产品无机氟化物。20世纪90年代,国内氟化工产业粗放式快速发展,绝大多数无机氟化物产品都是以国家重要战略资源——萤石为原料生产。充分、合理利用萤石这一重要资源并寻求新的氟资源,是我国氟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节约国家有限资源的大战略出发,多氟多依托技术创新,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历经数年技术攻关,成功开发出了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并迅即产业化、规模化。这一技术改变了以往几十年利用萤石作为原料生产冰晶石的传统工艺,利用磷肥副产氟硅酸钠为原料,生产高分子比冰晶石,解决了长期困扰并制约我国磷肥发展的污染问题,节约了国家战略资源——萤石。这一技术属国内首创,开辟出一条新型无机氟化工发展之路,成为国家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典型,被原国家计委评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氟多通过提高战略眼光,以前所未有、敢于人先的颠覆式创新意识,掌握了无机氟化工行业的领先技术,使企业发展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培育了强大的创新基因,保持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后劲。

  在氟化工领域走出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技术创新路径,多氟多改写了行业历史。多氟多技术专利化,就是把创新思维和技术成果进行规范化、条理化、逻辑化、固态化的过程。目前,多氟多共申报有250项国家专利,其中授权176项。这些专利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数是发明专利,技术含量很高;二是多氟多有非常强的产业化能力,把大多数专利变成了生产力,这是许多企业所没有的。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多氟多将专利上升为国家标准,主持制定、修订了全国50多项氟化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实现了专利的标准化,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国际领先实力的一流企业。同时,研制出的冰晶石、氟化铝国家标准样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之后,多氟多凭借在世界无机氟化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26的成员,主持制定氟化盐国际ISO标准,实现了企业标准国际化。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实施,多氟多填补多项行业空白,重写行业规则,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开辟了新的发展空

  间,成长为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创新领先的无机氟化工领军企业。

  在世界石油短缺和全球气温变暖的严峻形势下,节能、减排成为各国能源战略和环境政策的重要内容。锂离子电池自20世纪90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由于其卓越的电化学性能和环保特性,成为化学电源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新型绿色产品。六氟磷酸锂是制备锂电池电解液的主要原料,号称“锂离子电池的血液”。

  2006年之前,我国是世界锂离子电池主要供给国,但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多年来却未能实现产业化生产,完全依靠进口。六氟磷酸锂两大原料——氟化锂和无水氢氟酸的国家标准都由多氟多主持制定和修订,多氟多借助在氟化工方面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根据国内外新能源材料的发展趋势,顺应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于2006年起开始研发六氟磷酸锂。历经多年攻关,多氟多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开创了以工业无水氟化氢、工业碳酸锂制备晶体六氟磷酸锂的新型原料路径。2008年建设了年产2吨实验装置,2009年建成年产200吨生产线, 2012年年产2000吨生产线投产。目前,已形成年产3000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项目产业化过程中,多氟多共申报专利30项,获得授权专利22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4项;修订了GB/T19282-2014《六氟磷酸锂产品分析方法》标准和HG/T4066六氟磷酸锂产品标准。

  六氟磷酸锂的产业化生产,结束了我国锂电池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竞争力,降低了制造成本,为我国锂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通过攻克六氟磷酸锂技术,多氟多实现了向精细氟化工和电子级氟化工的转型,为企业转型打开了通道,也使企业找到了更为准确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更加充沛的动力。

  前瞻式战略创新

  紧随国家战略导向,在关键阶段选对路子、找对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战略资源。跨地域腾笼换鸟,实施产业战略转移,使基础产业——氟化工产业取得最大竞争优势。长期的积累使多氟多具备了雄厚的竞争实力。然而,这并不代表企业拥有抗衡一切风险的能力。国内电解铝年产量约2900万吨,氟化盐需求量在52万吨至58万吨之间。在无机氟化工领域,多氟多虽然依托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冰晶石、氟化铝能够保持规模与质量优势,产销量全球第一,但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氟化盐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作用。为增强企业的活力,抵御更大的市场风险,多氟多实施了产业战略转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出焦作,转移到原料产地和下游客户门口进行建厂。从2012年开始,多氟多在有原料优势的云南昆明设立控股子公司,建设年产3万吨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项目。同年9月,多氟多在甘肃白银建成8万吨无水氟化铝生产线。经过几年的发展,甘肃白银中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机氟化工生产基地。通过腾笼换鸟、战略转移,把氟化工产业转移到了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云南和甘肃,多氟多获得了最大化的比较优势,整合了多要素资源,保持了基础产业的长期优势地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存活力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驱动特征明显。多氟多以高科技产品六氟磷酸锂作为突破口,相继开发了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等一系列新材料,提升了锂电池的技术含量,用材料体系支撑了锂电池的发展。由氟化工进军新能源,设立全资新能源子公司,实现动力锂电池产业化。目前,多氟多已形成年产1亿A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多氟多已拥有独立的研发、实验、生产机构和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生产的多款电池在循环、高低温放电、倍率、一致性等方面性能优异,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成为电动汽车的首选。锂电池产品产销两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氟多又同“互联网+”结合起来,开发出了电机、电控、电池三大体系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多氟多站在电池的角度去看原材料,站在造车的角度去检验锂电池,这种环环相扣、层层渗透的研发,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创新成果互相促进、互相验证的创新链,从而使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康,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不可复制性。

  2015年7月,多氟多把目光放得更远,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进军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走向了技术创新的高端和消费市场的终端,形成了以新材料体系为支撑、以新能源汽车为引领、以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为核心技术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让企业资产布置更有效率,将资源自然地向价值高的环节上集中。各环节相互衔接,上下游产品之间实现战略整合和有机协同,以终端消费引领产业链,形成了产业领导力与产业优势,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整体提升,让企业的运营充满活力。

  多样化资本创新

  资本创新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新动力,走出了一条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证券化的道路。多氟多于1999年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资产资本化的过程。2003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完成资本股份化。2010年5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发行价39.39元,募集资金10个亿。在上市的过程中完成了股份证券化的改造。上市这个平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资金,而且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限,融入了跨界思维和独创思想,使多氟多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资本手段开拓发展版图。2015年,多氟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募集资金8000多万元,非公开发行股票2000万股,年产3亿Ah能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募集资金6亿元。目前,多氟多由刚上市时2700名股东发展到7万多名股东。年产30万套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获批国家发展基金5亿元扶持计划。该项目上连原材料,下达新能源汽车,通过制造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的建设,努力打造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工程、中原经济区新能源汽车摇篮工程、焦作市转型升级标志性工程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工程。多氟多通过运用多种资本手段,使得各项资金和资源不断地向企业汇聚,进一步激活了企业创新潜力。

  以创造性思维铸就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集合群众智慧,鼓励大众创新。多氟多是一所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大学校。通过新产品研发过程和产业化,围绕高性能氟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和关键性技术,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制定了《科技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研发人员激励考核奖励制度》等制度,对创新人才积极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行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多氟多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文化氛围,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创新,在管理中创新,并且以宽容、支持的态度去鼓励创新,使企业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多年来,多氟多收到合理化建议2000余条,其中关于工艺改进及技术创新的建议占75%以上。合理化建议制度成为创新的源泉,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营造了一种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创新氛围。

  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河南省无机氟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含氟精细化学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省内最大的独立动力锂离子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多氟多具备完善的研究开发能力及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多氟多把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用于研发费用支出,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积极推进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促使多氟多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4项,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项,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7项,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16项。2015年,六氟磷酸锂科技成果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前,科技与产业创新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中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等跨界交叉融合的特征,产业融合成为趋势。企业创新要以开放性、扩散性的思维,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探索多层次、多结构、更广阔、更独特的多维创新路线,保持创新的警觉,承担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使中国创造成为现实。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