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沁阳市王召乡冯翊村,一群身穿印有“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字样文化衫的大学生与村民依依不舍地道别。当天,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队在冯翊村开展的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结束了。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是这群大学生的带队领导,他说:“两家闲戏起源于冯翊村,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当时冯翊村有刘姓、赵姓两户村民喜欢戏曲,平时四处搜集民间小曲、小调,农闲时便聚在一起唱戏取乐,吸引了许多爱听戏的村民。后来,每逢农闲,爱听戏的村民就说:‘两家闲了,听戏去。’这便有了两家闲戏。冯翊村作为全国现存唯一一个两家闲戏曲传承地,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和经济发展等都具有研究价值。同时,二夹弦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其独特的方言化唱词、温柔婉转的唱腔以及流畅的表演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冯翊村两家闲剧团团长赵国武向大学生介绍:“清康熙年间,两家闲以小曲、小调的形式出现,不够系统,影响有限,直到光绪年间才逐步成熟,甚至在陕、晋两地也拥有许多忠实观众。”不少大学生在调研中发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家闲戏的发展道路非常坎坷,如今更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解决好传承、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两家闲老艺人们的手抄剧本已经泛黄,字迹模糊,为了更好地保存这笔文化遗产,我们有一部分队员专门负责将手抄剧本录入电脑,目前已经完成了所有剧本的录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队队员张聪向记者打趣道,“手抄剧本有很多字模糊不清,只能猜出来,就像研究甲骨文一样。”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为传承、保护两家闲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让大学生接触、了解两家闲这样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更多青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丁永祥说。
“今年,我们团队经申请成为全国50支‘爱唱响’社会实践团队之一,在完成文化遗产调研任务的同时,还开展艺术支教和文艺演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服务队队长胡蓉蓉说,“在冯翊村,我们学习了两家闲、二夹弦的一些经典唱段,秋季开学后要把这两种地方戏曲带进校园。”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