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丨社情民意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近千亿元
我市全方位作好防汛准备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举报受理转办情况公示公告
快速反应确保汛期游客安全
让二股弦文化发扬光大
王屯乡四举措整治大气污染
图片新闻
利用暑假补齐孩子的“短板”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 年7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二股弦文化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冷海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7月15日下午,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到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向二股弦艺术家们了解二股弦文化时,该团团长丁全胜说。目前,这种拥有丰富内涵、于嘉靖年间兴起的优秀剧种,正在因关注的人越来越少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织布纺花不要钱,一心只听二股弦”。这是武陟县民间二股弦爱好者常说的一句话。二股弦是流行于武陟境内的一种古老剧种,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演唱风格鲜明、唱腔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时,二股弦没有受到现代戏剧的影响,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具有很高的学术及文化艺术价值,现在仅存留于武陟县大封镇大司马村。据大司马村二股弦老艺人介绍,明嘉靖年间,大司马村就有二股弦的演唱表演,所演内容贴近生活,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但就是这样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至今却鲜为人知。

  2006年,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在我市普查怀梆时发现了这个剧种,在课题组的帮助下,二股弦成功申报了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二股弦又成功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二股弦文化受到更多戏剧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们更细致地了解二股弦文化,该剧团二股弦演员雒丽给大家讲述了自己学习二股弦的经历。20年前,雒丽对二股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该村二股弦老艺人的教授下开始学习二股弦演唱。多年来,为了将二股弦文化发扬光大,她积极宣传二股弦文化,希望能将这种古老的剧种传承下去。“如今,愿意学习二股弦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剧团也是全国仅存的一个二股弦剧团。”雒丽说,为了不让二股弦艺术失传,剧团成员都在努力延续剧团的发展。

  目前,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共有二股弦表演艺术家40余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人,青年二股弦演员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村里的老人为了传承这一文化瑰宝,也曾尝试过招收二股弦学员。“为了吸引学员报名学习,我们给学员每月600元的补助,后来又涨到800元,但是报名的人仍然寥寥无几,总共不到10人。”丁全胜无奈地说。为了不让这个古老而又稀有的剧种失传,他会带领剧团一直演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二股弦文化,将二股弦传承下去。

  “二股弦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作为青年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二股弦文化传承下去。”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了解二股弦文化后纷纷表示。他们将尽最大努力弘扬二股弦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老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助力二股弦文化的传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