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赤日炎炎,一出门走进太阳地,浑身立马汗流浃背。尽管高温天气炎热难耐,但杨应芬还是照例出了门,她急匆匆向博爱县消防中队赶去,完成自己的一项使命——八一前,看望一下子弟兵。
杨应芬是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人,现在经营着一家饭店。八一前夕,她买来西瓜、肉等物品,还带上部分现金,去博爱县武装部、消防中队看望官兵。“部队干部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特别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键时刻他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冲在前。我做生意赚了点钱,看看他们是应该的。”杨应芬说。
杨应芬有着浓浓的拥军情结。她自幼家境贫寒,4岁那年,母亲患病,便由爷爷奶奶一直照顾成长。1997年,杨应芬为了改变家里的生活状况开了一家小饭店,中途因家庭矛盾,饭店被迫关门,外债累累。几近崩溃的她,在爷爷和朋友的帮助下于2002年将饭店重新开业。可不久,爷爷因病去世。老人的去世、创业的艰辛、生活的不易,让她一个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可这些苦难并没有把她击垮,而是更加磨砺了她顽强生活的意志,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饭店生意越做越红火。
她在四处奔波追求生活的道路上,亲眼看到了子弟兵抢险救灾、帮助群众拉水抗旱、舍己救人的场面,多次目睹了子弟兵冒严寒、顶酷暑艰苦训练的场景。“将来自己如果创业成功了,一定要帮助子弟兵做点事!”杨应芬暗暗立下誓言。
2010年秋天,村里有一个男孩的父亲突然瘫痪,使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特别是当这个男孩上到高三时又出了一次车祸,造成脑挫伤。于是,杨应芬每天一有空就到医院照顾这个男孩,并捐出1万元医疗费,还拿出2000元安家费送到男孩父亲的手上,男孩感动地叫杨应芬“妈妈”。后来,这个男孩痊愈后在杨应芬的资助下考上了河南理工大学。在一次高校征兵时,这个男孩穿上了军装。
“孩子,你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不要念及家里,家里有我照顾,你安心服役就行了,一定要对得起你病中的父亲!”杨应芬这样给男孩发的微信。
“妈妈,我被评为优秀士兵了,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您的关心帮助,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男孩的回复让杨应芬十分欣慰。
村里有一位老人,自称是抗战老兵,他在部队的手续不慎全部丢失,老人清晰地记得每次参加战斗的经过。为了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杨应芬便出资将老人安排到博爱县中心敬老院,一有时间就到敬老院看望他。老人叫杨应芬“闺女”,而杨应芬也把老人当成了“父亲”。
“军人,保家卫国,连生命都不顾,我做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今后,我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去慰问子弟兵,关心更多的军烈属和现役军人,帮助更多的退伍军人实现就业!”杨应芬的话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