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有微博爆料称,河南省商丘市一街道两边的树根被用水泥浇灌,目的是抑制空气浮尘。此事引起商丘市相关部门重视,当晚商丘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事情引起商丘市梁园区高度重视,并连夜奋战彻底整改。”
(据《法制晚报》)
“水泥浇灌树根”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显然是相关部门“拍脑袋”决策的产物。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树木通过根茎从泥土中汲取营养。如果用水泥将树的根茎部分封住,轻则影响树木的生长,重则导致大树“窒息而死”。商丘此举不仅会影响城市道路景观,也是在给治污“添堵”。
事实上,商丘治理雾霾怪相已非首次。就在7月份,商丘将市区和县城的大多数中小饭店全部强制关闭,导致市民买馒头都要跑到郊区,许多餐饮商户也因此损失惨重。商丘市的种种行径,让公众感到“脑子不够用”,也难怪网友直呼,为相关领导的智商着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背后是商丘大气污染治理形势异常严峻。今年一季度,因空气质量欠佳,商丘被环保部约谈;6月份,河南省发布《2016年5月份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商丘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三;7月16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入驻河南,商丘41名责任人被追责,成为河南省被问责最多的地级市。
重压之下,商丘市谋取改变,采取一些雷厉风行的措施,期望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完全可以理解。然而,打好大气质量保卫战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而不是一场风暴、一场运动,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病急乱投医”。
治理大气污染需要谨慎考虑、多方考证,遵循源头治理的原则。大气污染的因素是多样的,相关部门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找到问题症结,再对症下药,才能迎刃而解。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行动,不仅无助大气污染治理,还可能扩大矛盾,引发新问题。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相关部门的决策也不能如此草率,接二连三地犯一些低级错误。要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强化决策的程序性、科学性与民主性的同时,也要追究决策失误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