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想象过,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相见时难》用诗人故乡的怀梆戏演绎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视听感受?“律圣”朱载堉的《贪心不足》用加入西洋音乐元素的交响怀梆演绎会有什么新的审美体验?近日,长期致力于怀梆文化研究的民间人士正在把这种想象变成可能。
座谈会上话怀梆
近日,一场关于如何让怀梆在新时代“旧曲新唱”的座谈会在焦作一家古色古香的书画店举行。座谈会上,我市著名编剧杨林、著名音乐家张福海、东路怀梆老艺人张世茂和热衷于发扬怀梆戏的民间人士等十几名代表,围绕怀梆戏为什么改良、如何改良、如何发展等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张世茂回忆起几十年前怀梆戏的兴盛时说:“解放以前,在焦作地区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怀梆戏。农民们白天在地里忙活,嘴里哼唱着怀梆,晚上又聚集在村里的土窑洞里排演怀梆戏,可以说怀梆戏已经渗透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流行音乐、西洋乐器等新鲜事物的涌入,怀梆戏逐渐疏远市场。
“外部市场的冲击仅是怀梆衰落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怀梆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张福海总结道。
“怀梆虽然旋律优美、高亢激昂,独具北方梆子戏特点。但是,老怀梆唱腔、道白中使用的古怀庆方言,不仅外地人听不懂,就连当地的年轻人也听不明白。方言上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怀梆的传播和推广。”本次座谈会组织者、长期致力怀梆文化研究的宋宝塘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几年前,有些县区推出了改良的怀梆戏,尝试将道白向普通话靠近,将唱腔向京剧、豫剧靠近。但是,这种尝试的结果却使怀梆损失了不少原汁原味的东西。
交响怀梆初尝试
怀梆戏不改良,听不懂会让很多观众敬而远之;若改良,则会影响怀梆戏的底蕴和传承。怀梆究竟何去何从,似乎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何让怀梆满足现代观众的视听审美,让更多人了解、熟悉甚至喜欢上怀梆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而让今日怀梆重现昔日繁盛。五年前,几名热衷于怀梆艺术的民间艺人聚集在一起,开始尝试将本土艺术与时代新元素有机结合,将怀梆作为文化产品的“原料”,加入现代交响元素,进行了取其精华、扬长避短的交响怀梆的初尝试。
他们将我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决心写成词谱上老怀梆的曲子;在怀梆的演奏乐器中加入与之适应的西洋乐器、电声乐器……种种新尝试只为让怀梆满足当代人的视听习惯。
豫商大会盼怀梆
“交响怀梆仅仅是怀梆发展道路上的一次试水。怀梆想要走得更远,必须借助一阵东风,8月27日在我市举行的第十一届豫商大会便是我们等待已久的东风。如果交响怀梆能够在这次大会上再次唱响,对于传播怀梆、乃至怀商文化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市群众艺术馆的张火炎说。
为了使交响怀梆可以亮相本届豫商大会,以宋宝塘为主的民间热心人士再次行动起来。数日来,他们分工明确、密切合作,从查找资料到写词作曲,从内容选择到精心排演,旨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怀梆音乐会。
作为焦作土生土长的怀梆在内容上应重点反映焦作厚重的人文地理。为此,韩愈的《蓝关送别》、李商隐的《相见时难》、朱载堉的《贪心不足》等被嵌入怀梆剧谱中。除此之外,为了使本次音乐会更加时尚炫目,在表现形式上专业人员还提出了加入小合唱、大合唱、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设想,如果场景允许,还可以加入实景演出等大型户外表现形式。
现在,热衷于传播怀梆艺术的民间人士正紧锣密鼓地排演崭新的怀梆曲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别开生面、独具时代特色的时尚怀梆将亮相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