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树勋)今年年初以来,示范区咬定工业强区目标不放松,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坚持项目带动,坚持绿色发展,努力优化环境,为打造实力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该区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2家,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新材料两个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8.7%。
推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重点项目暨“三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示范区夺得城区第一名。作为我市新的增长极,位于示范区的焦作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上半年持续发力,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工业增加值实现1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示范区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学生创业园,已入驻科技企业29家、创新创业团队55个;与郑州防空兵学院共建全国首家无人机产学研用综合产业基地。同时,支持焦作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除每年1500万元科技经费之外,还拿出约2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企业科技创新。目前,全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21家。区内46家企业与国内外5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成产学研联合体40多个,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余个。在推进产业集聚方面,示范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磁悬浮电梯产业园、纯电动汽车增程器、中山国安锂电池隔膜及电磁屏蔽膜等高科技项目,并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张传虎博士领军的阀门行业标准制定者——华科公司已在创业中心挂牌运营,与王复明院士合作建设的非开挖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化基地、“互联网+”工程医院等创新型项目正在实施。示范区还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力争集聚区上档升级,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增强发展硬实力。示范区重点实施了天宝桓祥六面顶液压机、中轴焦矿重型成套设备、华晶科技大单晶金刚石等9个续建工业项目和正旭3D制造焦作基地、河北森博高端包装材料等25个新开工工业项目,总投资96.56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31.5亿元。同时,鼓励企业新上产业链延伸和技改扩建项目,建成蒙牛生产线扩建、明仁生产车间技术改造等项目;与蒙牛总部加强对接,做优蒙牛焦作核心业务,发展配套产业、物流仓储、种植养殖等上下游产业,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为加强项目建设,示范区坚持领导分包、定期例会、现场办公、台账管理、督查督办,力促工业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同时,示范区组建驻地招商团队,主动走出去招商,上半年共引进各类项目30个,总投资79亿元;正在对接洽谈项目30余个,预计投资额210亿元。蒙牛集团投资23亿元打造百亿元乳制品产业集群,通号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通号产业园。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环境保护。示范区采取了最严厉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措施,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坚决贯彻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严把准入关口,加强项目审核,坚决不上污染项目。通过积极努力,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让全社会行动起来,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规划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目前,示范区的工业正在成为具有实用性、配套性、超前性的低碳环保型优势产业,通过实施“互联网+”工业,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工业结合,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
强化服务,优化环境。示范区一是狠抓企业服务,抓好政策落实。制定并落实企业降成本措施,推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支持辖区企业外引内联调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推进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做好部分企业破产重组工作,稳妥推进资产处置;定期排查、梳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落实到领导、到单位,限期解决到位;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示范区抓住市政府集中解决城区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机遇,加强沟通,积极协调,目前已有12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到位。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发展承载力。推进产城互动。实施道路及配套设施项目25个,正大国贸、科技总部新城等商业综合设施及韩公教育园区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利用应急转贷平台,为4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6150万元;投资500万元,与建行焦作分行合作开展“助保贷”业务;与北京凯联等知名企业合作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政府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与江海证券合作发行总规模10亿元的企业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