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对虚拟运营商新入网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进行暗访时发现,在抽查的109个营销网点中,违规比例超3成。多地公安部门在发布诈骗预警时表示,170号段和171号段是电信诈骗“重灾区”,主因之一就是非实名制登记存在漏洞。
(据《新京报》)
超低廉的资费标准、不设防的购卡制度,使特殊号段成为“居家旅行诈骗忽悠的必备良技”。检索新闻可知,尽管卡号实名制风声渐紧,但类似“手机卡难实名”等新闻仍屡见不鲜。
特殊号段丑闻频发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为何彻查特殊号段手机卡实名制难于上青天?这还得从虚拟运营商的业界生态说起。2013年5月,工信部发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并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从2013年12月底首批牌照发放起,到2015年年底,先后有五批共计42家企业获得了试点资格。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虚拟运营商用户数已经突破2700万家。在这个背景下,虚拟运营商对渠道的把控能力与环节的监管能力,显然不如实体运营商完备、成熟,相关部门一旦掣肘于成本和市场,很容易出现失之于宽、失之于无的漏洞监管。
客观上的经验不足,主观上的高抬贵手,都可能让价格敏感的特殊号段成为牺牲规则换交易量的“法外之地”。
堵住“黑卡”,就是从源头堵住电信诈骗,亦是从根子上防治垃圾信息骚扰及保障个人隐私安全的关键。早在2010年,工信部就面向三大基础运营商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2013年,工信部出台了《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方案》,加大力度推行手机卡实名制。但必须承认,近年来的手机卡实名制的推进仍步履蹒跚。直到今年,各种“关停”等动真格的强硬手段才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管控好虚拟运营商特殊号段,推进手机卡实名制恐怕又会因最大短板继续沦为公众笑谈。
总之,让特殊号段不享有实名制外的特权,需要监管的鞭子更有威慑力,市场的罚单更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