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清晨,在市雕塑公园的小树林中,总会有一位拳师在一丝不苟地教授一群孩子习练太极拳。在这座公园中,这样的教拳场景已经整整有16个年头。暑期来公园学拳的孩子们亲切地称这位拳师为刘师父,而这位刘师父就是国家一级拳师、中国武术六段、市武术名师刘见全。
8月11日大清早,记者来到市雕塑公园,看到刘见全正在教学员们练拳。趁着休息间隙,他擦掉脸上的汗珠,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起太极拳,刘见全心怀感恩,他说与太极拳结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刘见全1973年出生于中站区的西冯封村,西冯封村尚武风气浓厚,很多村民都会比画上几招。小时候,刘见全身体不好,由于肠胃虚弱经常拉肚子,走路有气无力。为了增强体质,6岁时,父亲便让刘见全跟随在村子武术团习武的二哥刘见民学拳。
“当时跟二哥学习的有炮拳、通背拳等。”刘见全说,自从习武以后,自己的身体素质相对以往明显增强。
受村里武术氛围熏陶,刘见全渐渐爱上了武术。除了跟二哥学拳,村子里但凡有好的武师,刘见全都会慕名到武师家中“偷拳学艺”。1986年,二哥刘见民跟随博爱县的赵长明学习查拳,每次刘见民学拳回到村子,刘见全便会缠着二哥,让他教自己练查拳。就这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西冯封村有个叫刘见全的“小武痴”。
1988年年底,上高中的刘见全在同学的引荐下,认识了中站区小尚村的拳师张三利。刘见全介绍,张三利师从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正雷,当时在河南省已颇有名气,他在1984年获得了河南省散打冠军,并在1987年获得河南省太极拳推手第二名。“当时张老师教俺练太极拳,俺年轻气盛,觉得太极拳是绵拳,不愿意学,老师就让俺跟他的学员过招,谁知道一接手就把多年练拳的俺撂翻在地。”刘见全说,从那时起,他才认识到太极拳柔中带刚的魅力,开始虚心向张三利学习太极拳。
由于刘见全武术功底扎实,加上勤学苦练,他的太极拳拳技进步很快。1994年,刘见全南下广东教拳。三年间,他先后在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陈式太极拳。
大学里的学生,也和当初刘见全一样,年轻气盛,要和师傅过过招才肯买账。许多学生和刘见全一过招,就体会到了太极拳的魅力,太极拳也慢慢地在广州高校中流传开来。
1997年,刘见全的父亲突发心脏病,他毅然辞去广州教拳的工作,回到家乡照顾父亲。由于没有了经济来源,刘见全白天在工地上打临时工,晚上回去照顾父亲。刘见全建议父亲习练太极拳来增强体质,父亲在儿子刘见全的陪伴下,开始习练太极拳,身体奇迹般一天天好转起来。
2000年,刘见全在市雕塑公园创办了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中心,他开始专职教授陈式太极拳。在教拳中,刘见全亦教亦练,尽管自己已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拳师,但他时常感觉自己在拳理和拳架上有所欠缺,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08年,刘见全拜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正雷为师。在陈正雷的教导下,刘见全更加刻苦地钻研太极拳,他的拳架日趋成熟,拳技突飞猛进,对太极拳理论有了更深的体悟。
“年轻时俺的脾气很暴躁,几十年习练太极拳,最大的改变就是脾气变得温和谦卑。太极拳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武术拳种,它更多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在练拳中修身养性,使个人能够与大自然以及整个社会和谐相处。”刘见全说。
如今,刘见全坚持“传承太极,服务社会”的理念,根据不同人群对太极拳的不同需求,为学员们量身制订科学的训练方法,系统传授陈式太极拳的各种套路,传播太极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