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见习记者贾定兴)我市刚刚启动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备受群众关注。要实现群众首诊在基层医院,放心在基层医院看小病,群众最关心的还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昨日,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到市卫生计生委进行了采访。
此次我市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启动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计划利用3年时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全市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为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我市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
城市二级医院(中医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同时,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县级医院(中医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中西医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引导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群众最关心的还是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在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中,将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对口帮扶等多举措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方面,我市将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示范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管理,结合“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三个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有序开展,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创造条件。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
在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方面,我市将着力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乡镇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的外科手术。基层医疗机构年度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不低于70%。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同时,根据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确定基层卫生绩效工资水平,建立科学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全科医生与远郊地区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
我市将增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分级诊疗试点病种临床用药的配备,依据试点病种《临床诊疗技术指南》配齐相关药品,相关药品与二级以上医院衔接,满足患者需求。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卫生人才建设是关键。在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方面,我市将认真实施河南省“369人才工程”,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在职培训和帮扶支援3种基本途径,实施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基层骨干医师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层卫生人才在职学历提升、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计划,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建立一套选才、育才、留才的人才工作机制。到2017年,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职称层次显著提高。
我市将组织深入开展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启动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以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和资源共享为重点,向基层轮派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帮扶,开展学科共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条件。到2017年,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我市将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传染病、精神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肾脏内科(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以及近3年县外转诊率较高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建设。在具备能力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新技术在县级公立医院临床应用开展,提升县域内综合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县级医院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到2017年,6县(市)各至少拥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我市将着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中医特色诊疗区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达到国家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技能,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率。到2017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不低于100%、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