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协会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99.5%;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两大营养成分平均值都已高于国家标准;规模饲养场生鲜乳中体细胞平均值低于欧盟限量值,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据《人民日报》)
“国产奶,放心买”,这个新闻标题自然是有逻辑支撑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人喝国产奶,理论上是更合适的。何况,2009年以来,农业部共抽检生鲜乳样品15.1万批次,抽检对象覆盖所有奶站,监测指标涵盖所有违禁添加物,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这样看来,就算乳协等部门忍不住自矜一句“史上最好”,也是情之所至。
在产业分工越来越国际化的年代,本土品牌越来越成为相对概念。前些天,君乐宝奶粉“反扑”香港进行销售的消息,引起不少人关注;再往前,在乳品大国新西兰也出现了“中国制造”的面孔,雅士利婴幼儿奶粉进驻新西兰三大主流超市。于是,有内地乳企老板豪情满怀地表示,民族品牌奶粉的品质已经达到世界级。然而,与之对应的市场反应似乎并不是那么乐观。根据星图数据监测,2016年第1季度天猫商城的进口奶粉市场份额占比高达53.2%,超过国产奶粉。2015年通过跨境购物形式进入我国的奶粉,按出厂价计算销售额达100亿元。尽管海淘背奶很辛苦,尽管抢奶打架很丢人,可问题是,为什么还有一拨接一拨的消费者对国产奶缺乏信心呢?
这个问题,让国产乳企很伤心。奶粉不是越贵越好,品牌不是越洋越强,何况,为了国产奶的品质问题,顶层设计也是蛮拼的。比如,今年10月1日起即将实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相关配套文件正在征求意见。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奶粉新政”,其标准、体系的规定和要求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这一系列变化,是中国政府和奶企的痛定思痛,更是自新自强的表现。
不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一种公信力的重建都需要过程。公权信用如此,市场信心亦然。做坏一个品牌很容易,重塑一个品牌很艰难。理解了这些道理,就能推演出下面的结论:第一,“放心买”的国产奶仍需重建市场信心。第二,要理解民众对“放心买”的国产奶暂时的不信任。越是这个时候,奶企越不能心浮气躁,更不能牢骚满腹。“国产奶,放心买”,这句话还是留给消费者由衷赞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