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报到时却因学校“招满了”而被拒之门外,这样的事8月20日出现在广西工商学校。部分学生报到时被告知,因为学校的“床位满了”,所以不再接受学生。校方对北京青年报记者承认,他们一共发出2000多份录取通知书,但学校只能容纳900名学生。当地教育部门表示,中等职业学校超发录取通知书是一种常态,将会调剂无法入学的学生去其他学校。 (据《北京青年报》)
单单从“面子”上来看,广西工商学校实在是太“牛”了!把录取通知书视为儿戏,把考生玩弄于股掌之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从招生方式来看,“只要是联系了我们学校说想报名的学生,我们都会发录取通知书”,这表明,要上广西工商学校,几乎是零门槛,不仅如此,学校每年还会到各个初中去招生。为何要到初中去招生?原因并非是通常所想的招收优质生源,其实是担心招不够学生。事实也是如此,广西工商学校发了2000多份录取通知书,来了1000多人。换言之,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虽也表达了进校的意愿,但最终另择高枝,心有他属了。
所以,从“里子”上来说,招生乱象的背后,是中等专业学校尴尬的生存状态:不广发录取通知书,就招不够学生。对于一些学校来说,甚至广发录取通知书也招不够学生。每年毕业季和暑期,也就成了中专职业学校招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广发录取通知书,有时又会引发学生安排不下的矛盾。
中等专业学校出现的这种状况,与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有关。在绝大多数家长、考生心中,读中职学校,是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因此,但凡有其他更合适的选项,中职学校就会成为“弃儿”。心理上的漂移,目标的不明确,让考生在中职学校的选择上,总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马。不仅如此,中职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更加剧了这一生存现状。所以,收到录取通知书却被拒录,是考生的不幸,也是中职学校尴尬生存状态的显现。
教育的发展,在于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重走严格录取的老路,并不适合。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中职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以高质量的、供不应求的毕业生成为自己的制胜之道。事实上,也有一些中职学校,凭着过硬的办学质量,其招生正在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可对中职招生进行规范。规定预录取时间,让学校和考生进行双向的充分了解和选择,然后再设定时间进行确认,缴纳费用。这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