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杜玲)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市民接到显示“12333”的来电,以社保卡或医保卡异常、医保账户将被冻结等名义,要求市民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不少人险些上当受骗。
市人社局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提醒市民,上述来电多系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生成的诈骗电话,大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密码,谨防上当受骗。
据了解,不法分子最常用的诈骗手段有四种:第一种,以社保卡账户参与洗钱、涉嫌刑事案件或欠费被冻结等,要求持卡人提供个人信息等内容,引诱参保人员通过自动取款机进行转账汇款实施诈骗。第二种,以领取社保补贴为名发送短信,诱惑参保人员或退休人员拨打“社保机构”的电话号码进行咨询,然后诱骗其身份证号码及银行账号实施诈骗。第三种,冒充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以“优惠”参保政策为名,通过电话诱骗参保,到银行转款实施诈骗。第四种,假借社保经办机构名义,伪造虚假文件向参保单位及个人发放,以社保基金账户变更为名,要求参保单位和个人预缴社保费,直接将资金转入某银行账户实施诈骗。
对此,市人社局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工作人员提醒,“12333”是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统一号码,主要用于人力社保政策咨询、办事指南、信息查询等服务,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联系市民要求办理任何相关业务,或以各种理由向市民索要个人基本信息和银行卡密码等。当社会保险方面新的政策或信息需要告知时,社保部门会通过电视、报纸、网站以及各级社保机构进行通知。
该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在接到不明来电或短信时,不要盲目听信,可通过正规渠道咨询或到当地人社服务窗口及时了解情况;如意识到可能是诈骗电话时,请及时报警,以免上当受骗,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