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当一名好医生,就要把患者放在心上,设身处地替患者去考虑。”从1993年7月倪国骅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医那一刻起,他就把这句话视为座右铭,一切以患者利益为重,把患者的需要当作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将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救死扶伤的事业。
作为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一科主任,倪国骅以“拯救肢体,减少病残”为己任,利用熟练的显微外科及骨创伤修复技术,使数千人避免了截肢,让这些家庭少了忧愁、多了欢笑。
苦练医术,
他使出“洪荒之力”
1969年出生于温县一个农民家庭的倪国骅,上学时的理想并非从医,而是希望从政或经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在家人的劝导下“被学医”。因为,他的家人感受到乡亲们就医太难。于是,希望倪国骅能够从医,解决家乡父老乡亲的就医难题。当年,他以全村第一个本科生进入医学院校。1993年,读了五年医学专业的他被招录到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成为一名军医。
刚到医院不久,他就被院领导委以重任,破格到全军创伤中心进修学习一年,希望他能够将我市当时成功率较低的骨科显微修复技术引进来。当倪国骅穿着军官服到这家医院时,他才知道,来自全军参加学习班的其他进修生都是主治医生,而自己才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后,他悄悄地换上战士服,决定埋头“恶补”。
在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期间,他除了向带教老师学习之外,还虚心向身边的其他进修医生请教。只要有手术,他都会观摩学习。即使在吃饭时间,他也不停地向其他进修医生请教手术操作技巧上的问题。在医院安排的一个月动物实验阶段,他早上带着干粮,利用中午吃饭时间在实验室苦练显微镜下缝合血管的手术技巧。由于机会难得、时间有限,为了能够练好这项本领,他甚至开始“偷学”。
“进修医院的实验室在一个单独的院子里,一到下午下班时间,管理人员就会锁上院里的大门。为了能够多练习一会儿,我决定带两顿的干粮,中午和下午就餐问题都在实验室里解决。实验室下午上锁后,我晚上还能继续留在实验室练习。到了半夜,无法从大门出去,我只好翻大院铁门跳下去返回宿舍。”倪国骅说,“当时,自己一心想学好本领,并没有觉得有多苦。不过,那时让我最担心的却是院子里养的几条大狗。白天时,这些狗关在笼子里。晚上,这些狗被放出来护院。我记得第一次从实验室出来时,唯恐被这些狗发现,于是蹑手蹑脚地向大门口移动。但是,最终还是被狗发现了,随后几条狗一窝蜂地向我冲过来,幸好我跑得快,在翻越铁门时,几条狗已经冲到我的脚下,真的好险啊!不过到后来,经过几次较量后,这些狗已经习惯了,最后也懒得理我了。”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为了能够继续在实验室苦练本领,他买了礼品,到管理员家里,希望管理人员网开一面,让他在医院进修期间能进到实验室练习。最终,他的好学打动了管理员。管理员告诉他,白天,有领导检查,只能允许他晚上去实验室练习。此后,每天晚上,他都会到实验室,苦学本领。
苦心人,天不负。最终,他没有辜负院领导的期望,学有所成,回到了医院。“当时,我乘坐火车从山东回到新乡火车站已是深夜,我背了一编织袋的骨科书籍。这都是我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帮助指导下买来的,对我成长很有用,不舍得丢弃。”倪国骅说。然而,让倪国骅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书籍却被当地一些地痞流氓当作好东西,进而对倪国骅进行抢劫。后来,当犯罪分子发现满满的编织袋中都是医学书籍后,他们才放行。
对待患者,
他心怀大爱
“虽然医生用医术能治好患者的病、解除患者身体上的病痛,但是,绝对不能让患者付出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们为此倾家荡产,甚至背负上巨额的外债。如果不考虑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就会再次陷入痛苦的深渊。”倪国骅说,“因此,我个人一直认为,医生帮助患者解决肢体上的病痛,就是让患者能够康复,使患者家庭感到幸福。如果一名医生对待同一个病,不考虑不同患者的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等,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就违背了患者就医的初衷。”
从农村走出来的倪国骅,深切地感受到患者看病的不易。于是,他在对待同一样疾病时,往往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手术方案。如此一来,就会让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也感受不到沉重的经济压力。“在目前的就医环境下,医生一定要适应患者,而不是要患者去适应医生。”倪国骅说。
其实,倪国骅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前几年,一名武陟县的年轻精神病患者从墙上摔下来,导致双腿粉碎性骨折。当时,其父带他前来就医时,身上仅有100元钱。这名患者的父亲说,孩子的母亲也有病,正在武陟县一家医院治疗,家里已经没有钱了,希望好心的医生能救救孩子。得知这一情况,倪国骅带头捐款,号召科室医护人员伸出援助之手,募集资金救治这名年轻的患者。
在他的倡导下,科室医护人员为这名患者筹集了2000多元的爱心款。随即,倪国骅又为这名患者制订经济适用的手术方案,很快就为这名年轻的患者实施了手术。即便如此,患者住院时仍有几千元的欠账。办理出院时,患者的父亲在写下欠条后,又央求让孩子能够在医院多住几天。因为,当时是冬季,家里没有被褥,回家后只会受冻。对于患者这样的要求,心软的倪国骅答应了。在他的协调下,让这名患者多住几天院,而且不收其住院费用。由于患者的父亲还要到武陟县的一家医院照顾患者的母亲,将这名年轻患者留在了医院。其间,这名患者买饭、吃饭,均由该科医护人员掏钱承担。为使这名患者出院后不受冻,倪国骅还号召科室人员将家里不用的衣被拿出来,捐赠给这名患者。这名患者出院没有多久,其父给倪国骅打来电话说,他的爱人因病去世,他们欠医院的费用暂时还不上。“后来到了患者复查时,这名患者一直没有来。当时我心想,可能患者家属担心催要欠费,害怕不敢来。后来又停了一段时间,我接到家属打来电话,说想来复查,但没有钱做检查,能不能把人带来,让医生看一看恢复的情况。即便如此,我也答应了。”倪国骅说,“当他们来时,我发现推轮椅的人并不是患者的父亲。交谈中得知,推轮椅的是患者的叔叔。患者的叔叔说,那个电话,是他打的。当时,患者的父亲也去世了,他正在料理患者父亲的后事。原来,患者的父亲也是一名肝癌晚期病人,为了能让家里的人看病,他一直隐瞒着没有医治。”
此时,接受采访的倪国骅,眼里已经湿润了。“幸亏,我们当时救治了他们孩子。真没想到,这个家庭竟有这样悲惨的遭遇。”倪国骅说,“所以,当一名医生,一定要有一颗善心,要同情患者的遭遇和不幸。”
正是因为心怀大爱,当收割机频频致伤农民兄弟时,倪国骅站出来大声疾呼,通过媒体发声,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农机具的安全防护检查、监管,呼吁农民朋友注意安全操作,尽量避免玉米收割机致伤致残农民所造成的就医潮。“去年,为了全力救治收割机致伤的农民兄弟,我们科的医生不但连夜做手术,而且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全部放弃了轮休。我们发扬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一直战斗在手术台上。”倪国骅说,“我希望,今年秋收时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对来说,工厂中所发生此类伤情,经过手术后,患者很快就会恢复,并能保全肢体和手指完整。但是,玉米收割机致伤的患者感染很难得到控制。因此,一些患者不得不截掉手指和手掌,成为残疾人。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重视起来,一定要规范操作行为,避免出现伤残事故。”
创新技术,
他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刚参加工作时,倪国骅参加救治一名在沁阳市发生车祸的患者。当时,这名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康复后,一瘸一拐地出院了。尽管患者被救活了,也通过手术保住了肢体,但是倪国华心里却涌出愧疚之情。因为,患者成了残疾人。事后,倪国骅还骑上车,专门到这名患者家中探望。如今,这一幕在他的脑海仍挥之不去。
“如果当时能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患者就不可能落下残疾,这归咎到我们医生能否更好地创新技术、提升医术。”倪国骅说,“至今,在我所做的手术中,如果有一台手术不成功,对我个人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
创新技术、攀登高峰,力求为患者留下一个完美的手术结果。这一直是倪国骅的追求。
从断指再植到手指再造,再到断肢再植,他一步一个脚印,将医疗技术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而深感医无止境的倪国骅,在手术实践的同时,一直寻求理论上的突破。于是,他在攻读硕士之后,又读起了博士。他希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使自己一直站立在骨科技术的时代前沿。
2015年,一篇刊登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论文,让倪国骅创新开展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小腿皮肤缺损骨外露手术模式,受到全国医学界的关注。
“皮肤缺损骨外露,在骨科比较常见。按照传统手术治疗,需要试行皮瓣移植或局部带蒂皮瓣转移进行修复。这种手术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也就是说,为患者修复一处皮肤缺损,还要用患者自身其他地方的皮肤作为供区来填补。”倪国骅说,“我创新开展的这项技术,不一定能创造多少经济效益,但是可以帮助病人,让他们少遭罪。”目前,已有不少基层医院医生前来学习这个非常容易推广的手术模式。
如今,作为我市显微外科的领军人物,倪国骅毫无保留地将其所学传授给他的团队,使这个团队快速成长起来。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崛起”,已成为他所带领的科室团队特色的“名片”。而这,也是倪国骅最大的成就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