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种植蔬菜可是致富的好路子,俺村群众能有这么好的收入,县水利局驻俺村的帮扶工作队功不可没,群众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日前,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党支部书记侯世红在谈到精准脱贫时高兴地说。
黑岩村位处太行山深山区,是修武县34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该县水利局“四帮四扶”工作队驻村后,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发现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于是将帮扶目标精准定位到帮助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拓宽群众脱贫致富渠道。如今,该合作社入社村民有20余户,流转邻村土地10余亩,种植蔬菜面积50余亩。
今年年初以来,修武县坚持以民心导向统筹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推动精准扶贫为重点,通过单位结对包村、选派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党员干部联户等形式,构建起“三位一体”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单位包村、党员联户,“全覆盖”搭建平台。该县将脱贫攻坚和结对帮扶工作相结合,在省派、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联村帮扶覆盖面,精心抽调220名县直机关党员干部,组成75支帮扶工作队,选派到两委会班子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各乡镇共选派97名机关党员干部担任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同时,组织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岗党员干部,每人联系15户农户或服务对象,构建了纵横互补、立体全面的联系平台。纵向网格由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43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联系全县187个行政村的5.5万余户农户;横向网格由统战、工会、妇联、团委、残联、文联、城镇办等单位和部门的168名干部组成,联系2078名服务对象,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全覆盖,使每户群众都有一名干部“亲戚”。
转变作风、扑下身子,“亲戚式”长期帮扶。该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进农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沟通,详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征求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联户台账。同时,要求每名联户党员干部每月通过电话、短信与群众联系一次,每半年到联户家中走访一次,实现互信互通、常来常往。此外,各帮扶工作队员带着民情日记,通过走访入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掌握帮扶村在加强班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梳理归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准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热点难点,精心撰写调研报告,制订帮扶计划,完善帮扶台账,明确帮扶任务和措施、责任人和解决时间,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截至目前,该县各级党员干部先后为群众提供各类咨询服务1.32万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890起。
聚焦难点,发挥优势,“网格化”解决难题。该县对群众反映的难题隐患和建议,建立了村组网格、村级网格、管区网格、乡镇网格、县级网格化解决模式。由联户党员干部首先负责解决,不能解决的,逐级向上级网格长汇报,通过每月召开村、乡镇两级难题隐患分析会,确保问题得到解决或落实。对乡镇网格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每季度梳理汇总后向县委上报,由县委逐项登记编号、县直部门对号入座,并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时限要求,充分利用县级资源统一解决。同时,每季度召开一次解决落实难题隐患和建议工作会,通过PPT的形式,将办理结果以“民心大礼包”的形式,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放。截至目前,该县各级党员干部共走访群众8万余人次,慰问贫困户5580余次,制订发展规划380项,协调帮扶项目100项,新修公路16.5公里,新打机井32眼,解难题办实事1250余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90余万元。
选优干部,配强班子,“暖心式”提供保障。为确保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对干部留住人、拴住心才是最大的组织保障。该县以民心导向为引领,大力开展干部“暖心工程”,以帮助广大干部解难题、办实事为重点,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无职级普通干部从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上进行关怀、激励和帮扶。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时,把扎根基层、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在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该县提拔重用乡镇干部36人,14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安排回到县直单位,5名县直机关优秀的年轻干部选派到乡镇工作,4名践行民心导向、敢于担当的先进人物转任重要岗位,全县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中具有两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人员达到86%,树立起干部成长要有偏远艰苦地区工作经历的用人导向,为扶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辛文珂 王明军 原晶)